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修仙之路在天然道观开启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研究中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出版了集结论文的《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一提法曾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有识之士鲜少采用此称呼。而与此同时,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如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这些著作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讲起,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随后,一系列研究战国“黄老新学”的作品相继问世,如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以及陈丽桂早年的著作。我的所谓“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因为我提及或思考过相关内容。“黄老”一词,在文献中有其根基,有如史记中的申不害、韩非等人皆归本于 黄 老。此外还有盖公善治、陈平本好等多处记录。在不同语境中,“黃 老 之 言”、“黃 老 之 术”,或者被称为 “黃 老 之 學”,实际上都指的是以 《太 昊 論 》 为核心 的 道 家 思 想,突出的是在 老 子 之 前 加 了 一 个 黃 帝。

随着對於黃帝傳說越來越多,从战国中后期开始,关于他的书籍也就纷纷出现了,《漢書·藝文志》記載有二十七種冠以黃帝君臣名的大書:道家的五種、兵阴阳五種、五行類三種、神仙類四種、醫經經方各二種、天文歷譜占星各一種。不难看出,這些黃帝書基本上可以歸入「雜而多端」的道家,以致於戰國時人依據 《太昊論》的基本思想而創作出來。實際上當然不僅限於以上二十七種,而近些年的出土簡帛材料中,有不少被認為是屬於黃老思想的大量文献,使得這個學科內容大大豐富。

毫無疑問,「金石」與「玉石」都是古代文字的一部分,它們反映了一個時代的人們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社會階層都對文字產生了影響,使得文字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文字開始分化成不同的系統,每一個系統都有一套自己的規則和用法。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一切中文,都源自於這些古代的小小變化。

因此,可以看出,“秦漢新道家”與 “金石玉言”,兩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都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特有的文化风貌,以及人们对于知识传承的一种特殊态度。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人类智慧宝库,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思考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思维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