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之谜:从辛亥变革到今日,岁首与纪年的转变
在辛亥革命之前,农历的新年被称为“元旦”,立春则是“春节”。然而,从1912年起,政府宣布废弃农历,采用公历作为新的纪年系统,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随后,在1914年,又颁布了法令,将农历大年初一重新命名为“春节”,这意味着立春的名称再次被取代。
历史上,有多种方式来确定一年第一天(岁首)的开始。例如,在夏代,这一天通常设定在正月初一;而在殷商和周代,则分别落在十二月初一和十一月初一。在秦朝时期,再次提前至十月初一,一直持续到了西汉末期。当汉武帝推行《太初历》,就恢复了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岁首的制度,这个体系一直沿用至今,但这个岁首并非干支纪年的基础。
古代文明几乎都最初使用阴曹(根据月亮周期)来记录时间,因为观察到一个完整的月亮周期非常直观明显。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一周(一年)比地球绕地球运行一次(一个完整的月份)的时间长11天,因此阴曹纪时不够精确,不断需要增加闰期间才能跟上太阳年的周期。
24节气系统,是一种纯粹基于太阳年的计分方法,它将一年平均分成24等份,以此作为太阳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初历》的另一主要贡献是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闰月进行调整,以避免出现两个正 月的情况,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二月会成为最常见的闰二个原因。
皇家的纪年与阴曹之间存在差异。在乡土社会中,对于民众来说,日期并不重要。但对于国家来说,即使是在汉代以前,也有多种不同的纪念方式,如帝王名称加上执政年份或干支纪年的使用。从西汉末期开始,便广泛采用干支纪年这种结合天干地支元素来记录时间。这是一个循环性的系统,每十个天干经过六个循环,与十二个地支经过五个循环重回初始状态,每60年完成一次循环。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叫做“皇历”的更精确的人工制定的系统,它基于24节气,而不是自然现象变化,而是由中央政府官方发布。此外,还有一种把12地支配对12动物特征状写盗贼相貌的手段,如《盗者》章中的描述,其中子配鼠、丑牛、寅虎等等,可以追溯到秦朝竹简《日书》中的记载。而生肖属相,最早可追溯至东汉王充著作《论衡》,但真正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生肖属相应机制是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并普及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