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了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高度体悟宇宙的本质与奥秘,为后人留下了深邃的智慧。《道德经》的注释者众多,但真正理解“道”的人不多,而误解者却是数不胜数。许多注释家专注于文字校勘训诂,却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超越性。老子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五千言成文时就说:“知我者希。”近代西方思想对国人的影响,使得“道”被简单地理解为自然规律,甚至将《道德经》称作自然辩证法的典籍。但这仅仅是“道”的一部分属性,不足以代表其全貌。
一些学者将“道”仅当人生的准则和规范,这同样是一种片面之见。《道德经》中的圣人或善为道者的行为,是对超越的大道的一种体现或延伸。如果将“道”仅当生活准则或典范,那便是以偏概全。
还有些观点认为,《道德经》中的“无”即万物皆无,因此我们想把它理解成什么,它就是什么。这类似于某些现代哲学家对于《 道德经》中所有含有“ 道”的字眼都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他们认为这些字眼具有不同的意涵。而实际上,这些不同层面的表现并非意味着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而是表达了一个统一的事实,即所谓的不同特性、属性或者层面都是从一个统一主体——即形而上的真实存在——出发,对这个主体的一种描述和展开。
陈先生虽然在《 道德经》的注释上有所建树,但他关于 “ 道”的看法颇具争议。他否定了老子的 “ 道”,认为它只是概念性的存在,没有真实意义。他声称老子说的 “ 道” 是一种愿望,用来安排解决人的问题。这就好比有人听到过 “ 知我者希”,然后大笑不已,因为他们不知道那背后的深刻含义。
陈先生这样否定 “ 道”,他的依据竟然是一套早已千疮百孔的实证主义理论。他认为凡是不符合可观察经验验证的事物,就不存在或没有意义。如果按照这种标准去判定,那么科学界也会因为不能用实验验证很多理论而变得毫无价值。此外,如果逆向运用该理论,陈先生如何能证明自己提出的结论呢?
如果把像这样的科学主义应用到文化领域,将会导致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精神内容被抹杀,只剩下空洞的人间躯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必须反思这场科学主义运动,并且努力恢复传统文化尤其是在精神超越方面的地位,以此促进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