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悟南华真经循本卷之十八的启示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无以为,犹《论语》曰:无以为也。言无用如此。 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者必先之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

世间人皆以养身足以存活,而养身不足以保全生命,则世上又为何?尽管不足为事,但不可不为者的存在,让人感到困惑和迷茫。不免于世俗束缚,也就不得了。

欲免于世俗的牵累,最好的办法是放弃世界的羁绊。如果能摆脱这些累赘,那么心灵就会变得平静,与大自然合一,这便是与造物更相契合,更接近生命的源头。

更接近生命本质的事物是什么呢?在这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精气,而非外表的装饰或社会的地位。当我们能够保持内在的纯净与完整,与天地相融合时,就能达到一种超越凡人的境界。

子列子问关尹:“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这一切是如何实现?”关尹回答说:“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纯粹气息,不是在功利、勇敢或聪明方面取得成就。”居士对他说:“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

凡所有貌象声色等都是外界事物,它们之间为什么会隔绝呢?关键还是那一点——色彩。如果能到达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万事万物,从根本上停止变化。在这个层面上,你将处于一个既没有欲望,又没有终点的地方,无始无终地流动着万物。

这种状态,就是最完美的人性,是圣人的境界,因为他们能够完全融入天道,从而被保护并无法伤害。此外,没有争斗和刑罚,因为人们都顺应自然规律生活,因此不会出现攻击和报复的情况。

仲尼曾经游历楚国,在林中遇见一个人正在抱着蜩虫,即使它已经飞起来,他依然紧紧抱住。这个人对仲尼说:“我有一种方法。”五六个月连续堆积丸子两次都不掉落,那么失去只是一锱铢;三次也不掉落,那么失去就是十一;五次也不掉落,还像抱蜩一样紧抓。这正是我身体状况如同树木一般坚固,我手臂力量如同枯木一般强劲。我虽然身处宇宙浩瀚且众多的事实中,但我的智慧仅仅局限于了解一只小蜩翅膀的事情。我并不反思,也未曾偏转,只因我明白既要照顾身体内部,又不要过度劳神体外工作;既要照顾身体外部,又不要过度劳神体内工作。一切都必须达到平衡,以保持健康与长寿。

颜渊问孔子:“我曾经渡过深渊,却感觉自己好像神一样驾驭船只。你能教给我吗?”

孔子回答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即便陷入水中的困难,他们仍旧能够自如前行。而那些不断地担忧死亡的人,则永远无法解脱自己的苦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总是在寻找一些虚幻的手段来逃避现实,比如通过药草、魔法或者其他什么奇特的手段来延长自己的寿命。但这些方法往往适得其反,只不过加速了衰老和死亡的步伐罢了。而那些真正懂得怎样生活的人,则宁愿选择简单直接的心理调整和饮食习惯来维持健康,而不是追求那些短暂且危险的手段来延年益寿。他认为“善游”并非指擅长水上的技巧,而是指那种能够适应任何环境,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安然自若的人才具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并因此拥有了一种超越常人的智慧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