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大祖师爷的社会传承者陆修静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时期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人,是陆凯之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他不仅精研玉书,还好方外游,有遗弃妻子入山修道之举。在云梦、仙都隐居期间,他搜求道书寻访仙踪,使声名远播。

在宋文帝刘义隆面前,被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当时太后王氏信仰黄老,对他颇为尊敬。在大明五年,他至庐山,在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隐居。

明帝即位后,想弘扬道教,便于泰始三年召见陆修静,并在华林园延贤馆中对他进行了高规格的接待。在这次会面中,陆修静标阐玄门、敷释流统,以其深邃的知识和洞察力赢得了明帝的高度赞赏。

随后,明帝便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作为他的住所。在此期间,他“大敞法门,深弘典奥”,使得朝野注意,并且引导众多人归心于 道教。这一时期,可谓是道教兴盛之际。最终在477年去世,当时年七十二岁,其灵柩被葬于庐山旧居附近,被追谥为简寂先生,并将庐山旧居改称为简寂馆。而宋徽宗宣和间,被封为丹元真人。

他的著作很多,其中孙游岳、李果等人的作品尤受推崇。陆修静不仅整顿了组织,也改革了一些制度。他提出了按级晋升的制度,让普通民众只有功德才能受箓成为道民,而有功者才能升迁。此外,他还重申三会日制度,让每个月第一日、三十日以及初八举行宗教活动,同时规定每年的最后一个三会日作为登记审核宅录的最后期限。

此外,他十分重视斋戒仪式,将斋直定位为求道之本,并制定了九斋十二法体系。他也对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道藏”提供了基础。此外,他还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斋戒仪范的一些书籍,使得这些理论更加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