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不详,字景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人。父、祖皆业农。顾欢自幼好学,家贫,无力就学,乡中有学舍,他于舍壁后倚听。八岁时,即诵《孝经》《诗》《论语》。及长笃志于学。当母亡后,他据称水浆不入口者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天台山聚徒开馆,受业者常近百人。
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时,他被征为扬州主簿,并遣中使迎欢。他曾上表曰:“谨删撰《老氏》(即《老子道德经义疏》),献《治纲》一卷”。旋辞谢荣禄,说:“臣志尽幽深,无与荣势,自足云霞,不须禄养。”其“辨章治体”很受齐高帝之景仰。在东归之日,又赐尘尾、素琴。
永明元年(483),又诏征他为太学博士,但仍不就。他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事黄老道,为数术多效验。在剡山去世时年六十四岁,由他的子孙撰写了三十卷的《文议》,并由齐武帝萧赜诏撰。
顾欢前半生治儒学,有多部著作,如《王弼易二系注》、《尚书百问》和毛诗集解叙义等。但是,在晚年,他转而崇奉道教,是上清派的信奉者和重要传人。他还根据搜集到的杨、许真迹加以整理编纂成《真迹经》,陶弘景的《真诰》的底本就是此书,加以增删改写并注释而成。此外,他还撰有 《上清源流经日》,陈国符认为是他所作。
顾欢是老子的学习一大家,《南齐书·顾欢传》载他撰有 《老子义纲》、《老子义疏_唐末道士杜光庭在论述前代诠疏笺注旧本六十家时称梁朝陶隐居(弘景)、南齐顾欢皆明理身之道,以无为为宗。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他的其他著作,如题名他的 道德真经注疏八卷收藏在正统道藏里,但蒙文通先生证实非由他亲笔所作,而是宗师之一员所作。而且由于孟智周等人的传承,此宏图得以继续推进,其作者应另有故意如此题名也。
作为南朝释道斗争中的著名人物之一,当宋末写下夷夏论,以论释、佛二家的对立和优劣度。他虽然调和二教但重点强调两者的异同,最终指出佛教并不适合中国文化,将其视为西戎的戎法,与华夏礼教相悖。这场讨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而形成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释放斗争,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