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学说有何哲理之美

庄子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他选择了出世、无为。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给了中国文人一片可以休息的土壤和桃花源。相对于儒家的入世、法家的功利,道家的思想是那么崇尚“无为”。而道的根本又是什么?

庄子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他继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并加以发扬。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哲学继承了老子的“道”的学说,崇尚“无为而治”。所谓“道”,就是一种无形无声、无色无味的抽象的道理。它存在于世间万物,是一切的根本。所谓“无为”就是顺应天命,顺应时节,而不刻意追求。“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作为宇宙之本体,“道”虽悠然寂静,不见形象,不可感知,不可言说,但它却有情有信,具有实在性,在天地产生以前就真实地存在着,并成为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源。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道”作为本体具有超越和永恒的意义。在肯定“道”的超越性意义和本根性地位的同时,庄子也将其内化而成为其人生哲学理论赖以立论的根据和基础。

在庄子看来,作为本体的“道”虽然表现为对现象世界的超越,但它并不是一个脱离现象世界的抽象的独立实在,而是内在地显现于万事万物之中,是万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因素。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体现着“道”的品性,“道”也通过宇宙万有展现着自身的存在与特性。“道”与万物即内在即超越,超越性与内在性在终极意义的“道”上体现出了统一,追求超越的依据不在外而在于内。内在性即蕴含了超越性,超越是“内在超越”,反身内观,即可明见大道。在庄子那里,个体存在与永恒的宇宙自然实在互相交融,道与人生、宇宙本体与人生追求紧密相连,道的本体论意义正是为人的个体存在提供了一个终极性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为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托和保证。可见,庄子的本体论为其人生论提供了前提基础,由本体论出发,庄子开出了他的人生理论。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级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齐物论》)

在庄子看来,现实的人生总是被外物所累。世俗之事即为人之樊笼,驱使人们为私己之利钩心斗角,東缚着人的心灵,人在世俗的桎梏中水远不可能有心灵的宁静和幸福。正因如此,庄子主张超脱于世俗名利是非,摆脱现实中的种种苦闷,追求一种理想的“逍遥游”式的自由境界。逍遥游是庄子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理想,是他极力推崇的自由观,也是其人生论的核心内容。只有游于无穷,超脱有限的世俗世界,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达到“无待”之境界,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在纷纭的现实之中,如何才能达到“逍遥”之境,游“心”于无穷呢?庄子认为,要得到真正的自由,达到理想的“逍遥”之境,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无己”,即泯灭物我的对立,忘却社会、他人及自身的存在,从精神上超越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人生理想与艺术追求都是超脱现实的,是靠许许多多的幻想、虚构的文学形象及其荒诞离奇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他那多种多样的人物塑造方法,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异彩缤纷、谲怪奇异的人物画廊与浪漫世界,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开创意义,也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美学价值之一。

下载本文zip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