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根基是农耕,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耕种为生,土地是他们生产力的关键。田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又细分为坝和畬两种,不能种植水稻,只能栽培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等。田与坝畬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田可以种植水稻,而坝由于位于河边无法灌溉,只能在潮湿多沙的小丘上耕作;而畬则是在无水的山坡上进行带状的旱地耕作。
几百年来,这些不同的地形不断在客家人的土地上演绎着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尽管拥有较多水田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能够种植稻米,为家庭提供稳定的粮食来源,但这并不常见,大部分客家人都是租用他人的土地作为佃农。在解放前,如果一户能拥有几亩有用的水田,那就是一种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吃到更营养丰富的饭菜,从而提升了待嫁女儿选择良好家庭婚姻对象的地位,如同“五石种田”的传说中所描绘的情景。
然而,当这些姑娘们嫁进其他家庭后,他们才发现那些被吹嘘过度的大石头实际上极大地增加了劳动难度,使得原本理想中的生活变得更加辛苦。而对于河边居住的人们来说,他们主要依靠垦荒于河岸旁的干燥土壤,以杂粮为主食,如番薯、芋头和番豆等。
至于山坡上的畬地区,其生产条件更是艰苦不堪,要么爬满陡峭的小径,要么承受严酷天气,“翻山越岭”成为他们日常的一部分。而这种艰辛并未阻止他们继续劳动,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书本学习,将知识传递给子孙后代,即使是在狭窄且贫瘠的地势中,也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正如“飞出金凤凰”的比喻所表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心态。
这种农业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代都生活其中的人们。勤睦楼里的门联——“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完美体现了客家的勤勉节俭、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以及睦族精神,是对客家文化最真实最贴切的描述。此外,勤睦楼内展示众多古老的手工艺品,对游访者开放,让人们亲身体验到那份浓厚而独特的乡土情怀与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