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修道者心中之忠孝义慈俭百姓之心天然道观之思

岳飞:修道者心中之忠孝义慈俭——百姓之心,天然道观之思

岳飞的英勇抗金事迹,被后世传颂不绝,他那精忠报国与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对忠、孝、义、慈、崇俭抑奢等道教思想的切身践行,让他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的身份早已从民族英雄上升为道教神灵,而学界一般喜欢从儒家的立场去研究岳飞,其实岳飞的思想行为处处契合道教的修道思想。

岳飞生活于北宋末年,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宝贵的“岳飞精神”,这种精神的诞生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从中不难发现,岳和是个具有浓厚道教感情的大善人,他那慷慨施舍,不追债讨租的品行,是一个不信鬼神的人很难具有。他为自己儿子取名为“鹏举”,显然是受到道教影响,是继承了道教祥瑞崇拜,其“鹏”字也是源于《南华真经》中的“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北宋是一个崇尚道教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真宗赵恒,这些皇帝对道教都有所提倡。而且,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自古就有上行下效的心理特征,在北宋皇帝与朝廷带领下,百姓个个淳朴善良、忠孝守信,以致中国文化走进了历史上的丰盛时期。

早在唐代,吕洞宾即将奉行忠、孝、义、慈作为修仙条件,这些条件对岳飞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一生的忠诚和孝顺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这些品质都是深植于心灵深处,并非表面的装饰。

除了对国家和母亲极尽忠诚,对朋友情谊也重视得很高,并且非常痛恨那些忘恩负义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以正义感去感化别人。他曾被张俊问计如何分掉韩世忠部队,但他坚定地拒绝说:“万一主上後令韩太保典军,我将何颜以见?”这显示出他坚持原则,不容许任何个人利益侵害公正。

然而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遭到了秦桧等人的嫉妒陷害,最终悲剧性的牺牲。这一切,都在昭示着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情操,那就是真正的一片赤子之心,即使面临着死亡,也愿意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战,为的是那个遥远但又亲近的地方——百姓的心所在。这便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旧尊称他为民族英雄,因为他的生命里充满了那种让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却又渴望得到的情感支柱——纯粹的情怀和无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