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史上,首位名垂青史的女性道士是魏晋时期的魏华存。魏华存长期居住在洛阳,深受天师道和养炼经典的影响,如《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等。她后来决心归附道教,并创立了上清派。
魏夫人,原名华存,以贤安为字,是兖州任城(今山东)人,她是西晋司徒魏舒之女。她的生长环境非寻常,其父早年孤儿寄养于宁姓外婆家,四十余岁时被郡守推举为官,并升至司徒一职,而他三次娶妻均逝世,他独子二十七岁即夭折。
魏夫人出生于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其父当时四十四岁。在家庭中,她接受良好的教育,对《老子》、《庄子》、百家诸子的学习有浓厚兴趣,从小就对天师道产生了向往。在成年后,她更加坚信道教,对养生丹法颇有研究。
尽管受到亲友反对,但她仍选择了独立生活,在家中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进行静修。她最终与丈夫刘文分居,并开始专注于修行。在这段时间里,她获得了一部神圣的经典——《上清真经》,并成为传播这一经典的人物。这使她成为了开创上清派的先驱者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清派发展成为以士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支强大的组织,它不仅改变了过去符箓禁咒和烧炼金丹的做法,还专注于精、气、神的炼练,以求得长生久视。这一思想与综合医学、仙术及巫术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种以炼神为目的的心灵静功实践。
为了使这一修行方法更广泛地接受,魅夫人的定本《黄庭内景经》的简称“黄庭经”被撰写并普及,这是一部重要的早期道教文献,它通过七言诗形式描述脏腑功能,用三丹田与黄庭宫作为枢纽,以求达到长生的目标。此外,该书还提出了“三丹田学说”,对科学养生的贡献巨大。该书中的理论重视脑气作用,与现代科学相吻合。
在晚年的某个时候,杨羲接收到了《上清真经》的传授,并将其隶书抄写下来,再传给许谧和他的父亲许翙。从此以后,上清派在浙江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战乱频发,使得杨羲及其继承者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寻找安全之地。陶弘景则是南朝齐、梁时期的一个著名道士,他隐居茅山多年,将上清法门弘扬出去,使茅山成为上清派传播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