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三天内解经》
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源于其探讨两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现世中活得更好,以及死亡后去向何处。在这两大议题上,每个宗教都提供了独特的答案。而道教则以“生”为中心。
在道家的哲学中,“生”是所有信仰和修行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心身才能谈论修行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道教传承了“重生”、“贵生”、“乐生的思想,这些与生命息息相关。
有人认为既然讲的是“生”,那么首要就是要过好自己的生活、珍爱生命、珍惜人生。这种观点没有错,但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并不能完全体现修行的意义。
每当提起道教时,我们通常会将其理解为追求成仙、长生的概念。但实际上,追求长寿只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表达形式,而不是目的本身。“出生入死”,无论是长寿还是早夭,都终将走向死亡。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没有必要逃避它,但很多人因为过度爱惜自己而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最终遭受果报。
因此,对于“乐生的概念需要进行纠正。乐,是从生命中找到欢乐,是始终以乐观豁达面对一切,而不应该建立在其他生命漠视之上。
万物都是由道生成,没有本质差别,我们应以此来看待社会中的区分和不同。在享受时,不应忽视他人的感受,以至于可能失去更多。此即修行之意,不是单纯地拥有更多,更重要的是共情他人、天地自然的情感共性。
真正的人间至乐,在于感知到真爱与大美。正如南华真人的故事,他鼓盆歌唱,与世俗不同,而我们若能接受这一轮回世界,就能看到世界之美,并坚定追求美好,这才是修行之意。不贪恋任何一物,即便是我自己的命运,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表现。
因此,“重 生”、“贵 生”、“乐 生”的实践意味着把所有生命都看作我自身重要,把它们尊奉作为最尊贵的事物,把它们所具有的活着的意义作为最值得的事情去追求和付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慈悲,为人类增添了一份光彩。当我们能够像圣人那样慈心待众,那么我们就完成了自己作为人的使命,同时彰显了我们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