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无以为,犹《论语》曰:无以为也。言无用如此。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者必先之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
世间的人认为养身足以存活,而养身果不足以存活,则世上又如何呢?虽然不足为道而不可不为的存在,但这只是表面的外在表现。而真正的内在修炼,是要抛弃世俗的束缚,无累便能保持平衡,这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可更换生命的轮回,更接近了天地之间的根本。
想要免于被欲望所困扰,最好的办法是放下世俗的纠缠,与天地合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自我中寻找答案,从内心深处理解生命与宇宙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精气神力得到了恢复,与大自然成为一体。
子列子曾问关尹:“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他们怎么能做到?”关尹回答说:“这是因为他们守住了纯净气息,不是通过智慧、巧妙或勇敢才能达到。”他继续说道:“凡事都有其本质,每个物体都有它独特的声音,只要能够超越这些声音,就可以看到每个物体背后的真实面貌。”
颜渊问孔子:“你曾经驾船渡过一个深邃的大海,我问驾驶船只的人是否可以学会航行,他回答说可以。但如果没有经验的人就直接试图掌舵,那么他们就会迷失方向。”孔子笑着回答说:“确实,有些人虽然拥有知识,但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却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桓公田猎时见到鬼魂,管仲陪同他前去查看。那时,一位名叫皇子的齐士走进来,对桓公说:“您应该明白,这些鬼魂并不会伤害您。”桓公感到好奇,便向皇子询问关于鬼魂的事情。
有一次,纪渻子为王养了一群斗鸡,每隔十天就去查看一次。他第十次检查的时候,看见斗鸡已经开始显露出胜利者的态度,它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壮。不过,当纪渻子再次检查的时候,他发现斗鸡已经完全成熟,没有任何变化,它们甚至看起来像木头一样呆滞。这说明它们已经达到了完美状态,没有什么能够打扰它们了。
鲁国的一位老人看到有人正在削木制作铲具,并对此感到惊讶,就询问那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做。那个人简单地说自己是一名工匠,并没有特别的手段,只不过是在工作期间保持了一种静心和专注,因此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当那个老人听后,便明白了这一点,那就是通过坚持和专注,可以达到任何目标,而不是依赖外界因素或者技巧。
东野稷带着御马前往庄公那里,在道路上他的御马始终保持稳定,而且即使路线改变也不慌乱。当庄公看见这种情况,就觉得这可能是文人的画作中的规则标记。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普通骑手使用规矩进行驯服训练的情况。当御马疲惫透顶之后,却仍然要求它继续奔跑,最终导致败北。
孙休曾经对颜阖庆父提出疑惑,说尽管他在家乡没有参与农业劳动,也未曾面对危险挑战,但是他仍然生活得很安逸。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命运似乎很差。但颜阖庆父告诉孙休,“至人”并不追求外界认可,他们忘记了肝胆、耳目,而是在尘埃中自由自在地漫游,没有任何忧虑或责任感。这就是“作为而非依赖”,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求答案的地方,是一种内心深处建立起来的心理平衡状态。而现在,你正装饰你的知识,让愚蠢的人惊叹,你修习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