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循本卷之八人物引雷诀手势

此篇所以为帝王之用,帝王而悟此反乎太古之世矣。故内篇止此。啮缺问於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崔云即披衣。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李云即大庭氏。

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平声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去声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有虞氏怀藏仁道以要结人心,固亦得人矣。然犹出於人为不若非人,则相与於无相与。故曰:未始出於非人。若上古泰氏,寝处自然,无所作为,或一以己为马,或一以己为牛,初无定名,盖缘泰氏其知实信,其德甚真。不如有虞氏怀仁以要人故也。

然本非有意如此,故曰未始入於非人。在我肩吾见狂接舆。我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去声汝?”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以身出经常之典。”

式义度,大夫敢不听而化诸。我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如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我式义,用义以为准,则民涉海必溺;凿河难成;蚊负山则不胜任。

夫圣人的治,不在外乎?正而后行,将能事者自已。此乃至道,即是顺应自然的法则,是一种超越人类欲望和行为的理念。而圣人的治法,并不是强制性的命令或法律,它更多的是通过示范、教育和引导来达到社会秩序和谐的效果。

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一无知!言君臣若欲齐天下,则民皆逃避焉。但鸟鼠尚识避害,此况乎民哉!曾谓此二虫之一无知!

天根游于殷阳,对寥水询问,我答言:“请问,为天下。”他笑着说:“去!”你这等小人才,你怎样还敢提出问题?

予方将与造物者作伴,与莽眇鸟同游六极外,再次踏足旷荡野地。这位先生又怎么会懂得我的心思呢?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回答说:“你的思想淡泊合气于漠然顺物自然,没有私心,那样就能够治理好天下。”

阳子居对老聃说,有个人走过这里,他向前跑快步,不断前进。他看到的人都惊讶,因为他的力量很强大,但他却从容自如。他学道不断努力,就像明王一样了吗?

老聃回答说,这个人的确非常努力,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到最根本的问题,他们只是劳累身体,却没有真正地达到内在的平静和解脱。你知道吗,当我们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控制万物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一个错误的事情,就像是虎豹追逐猎物一样,我们总是急躁冲动,从不会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样做?

比如我们看待山川草木,看它们如何生长,没有任何计划,只需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它们自身的变化。这就是“杜德机”的意思,它指的是一种放松、开放的心态,让事情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而不是强加我们的意志让它发生改变。

接着壶子告诉列子,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叫做“善端发露”,它是一种更加深刻、广泛的情感体验,让我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宇宙间的一切联系,让一切事物都变得清晰可见,使我们能够洞察一切现象背后的本质,这便是智慧最高层次了。当我们达到了这个境界时,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连续统一的,都可以通过一种单纯易懂的手段来解释所有的问题。

最后壶子告诉列子,要继续探索,因为还有许多东西等着被揭开,但是每一步都必须谨慎,因为每一次探求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个考验,每一次学习都是对自己知识的一个扩展。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话题,请随时回来找我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