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养形者必先之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与天地相和,以至于万物皆能得其自然,不自扰也。
夫子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 之也。彼是渊若陵,视舟之覆,如其车却也。
桓公问管仲曰:吾闻祝肾学生,有何道法?管仲对曰:吾学此道,以调和五脏,使身体康健,不疾病也。此乃养生的要诀。
孔子观吕梁水,其深不可测,其广难以周知,而一丈夫在其中游弋,如鱼跃出水面,如鸟飞过山岭,是谓得道高人的境界。
齐鲁之间,有个名叫梓庆的人,他用木材雕刻成了一根鐻,这根鐻非常奇怪,看上去就像鬼神做的,因此人们都害怕它。但梓庆没有使用任何邪术,他只是静心修炼三日后才开始雕刻,从不曾想着功利或赞誉,只是在七日后,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拥有四肢、身体的存在。当时他内心纯净,没有私欲,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神圣的气息,是与天地合一的象征。
东野稷被庄公征召去御战场,他手持中规,对准敌军行进。不久,一匹马因疲惫而倒下,但东野稷预言说这匹马将会败落。这次预言确实发生了,因为那匹马确实力竭了。而庄公询问东野稷如何知道这一切,只是因为那匹马虽然力竭但仍然追求胜利,所以最终失败了。这就是“事会”——即顺应自然规律的一种智慧。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就可以避免许多困难和灾祸。
孙休向扁子询问:“我在家乡耕作,却又不会战斗,在危险时刻却又缺乏勇气。我既不能安居乐业,也无法适应外部世界,那么我该如何?”扁子回答说:“你不知道‘至人’怎么生活吗?他们丢掉自己的胆识保留眼睛,他们随波逐流于尘埃之间,又逍遥于无事间,这叫做‘为而不恃’。”孙休听后大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寻找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己,而不是从内心找到真正的平静和自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放下一切外界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到内心世界上,那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宁静,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冷静思考,用智慧解决问题。这就是“长上声”,指的是超越常人的思考水平,让我们的思想更加高远,为未来做好准备,同时也不让自己的情感受到过度影响,从而保持清醒头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忘”,忘记那些虚幻的事情,比如功名富贵、荣誉等这些都是浮云,都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只有专注于内心世界中的真理,我们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