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王朝初期,朱子学取代佛学成为社会指导思想的历史背景下,道教斋醮科仪如何成为国家祭祀活动的一部分,以及太祖李成桂对符箓派道教的信仰及其对昭格殿的保留。文章还分析了后来昭格殿改为昭格署的情况,以及儒家学者们对此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道德经;王朝;皇家道观;昭格署;符箓派道教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国王纯宗,建立了李氏政权,以争取明朝支持而称臣于明。明太祖赐国号“”,史称“王朝”。经过二十六代君主和500余年的统治直至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
在这个过程中,儒学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及国家行政原则,而斋醮科仪则作为求神灵保佑国泰民安的一种宗教活动。太祖深信符箓派具有镇护国家、祈福消灾功能,在关闭时建立多个后保留松都昭格殿。
虽然崇奉政策随着统治需要及三教力量变化而调整,但基本延续高丽尊崇符箓派做法。在复杂斗争中,无一强敌能抗衡两班官员。在500余年里,没有一人能够抵制两班官员。
从《李朝实录》看,在汉阳设祭坛拜太白金星,并希望得到上天保佑。他利用符箓进行祭祀活动,但也因为治理需要听从礼曹典书赵璞等建议禁淫祀,将福源宫九曜堂大清观合并,只留松都昭格殿作为唯一之道观。
尽管以昭格殿开展国家祭祀,但实际上限制了民间传播。《东文选》显示高丽祭礼主要在这些地方进行,以避免灾异。而摩尼山堑城坛是户外祭天之处,是结合民族天神信仰与斋醮科仪的地方。
最早担任提调金瞻精通儒、佛、道,对三清洞有深入研究,他详定星宿醮礼但遭反对未能实施。他倡导尊奉太一神,其目的是为了求兵疫不兴邦国乂安,这符合太宗的心愿。但受崇儒影响,态度常变,有时焚烧阴阳谶书,有时重申继续奉行醮礼表达自然发展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