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真人指唐代道士张万福与王重阳共赏云雾同赴仙境

张万福,唐代著名道士,其活动年代大约始于唐玄宗时期(712年至755年)。据史崇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序》记载,张万福在玄宗时以京太清观大德的身份参与了《一切道经音义》的编撰。他的斋仪辑录中多署“三洞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编录”,或称“京三洞清都观张万福”。其《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末题记指出,大唐先天元年(712)十二月十二日,他在太清观记录此事。卷末还提到景云二年(711)春正月十八日,金仙、玉真二公主于大内归真观中接受了修行。在睿宗时期,他已是京城的一位道士;在玄宗时期,他曾担任太清观的大德,并参与了上述作品的编辑。此外,关于他的籍贯和身世则知之甚少。他对道教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科仪方面,如《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等。

宋人陈景元收有他所著《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经诀音义》的部分,而《道藏目录详注》认为,《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也是他所作。尽管具体的生平信息不为人知,但可见他对发展斋醮科仪以及对灵宝派经典的注解颇有研究。他的斋醮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上所述几部作品中,其中包括对不同修行对象根据禀气而定制化传授的心得,以及对于修心与炼神之路的强调。

另外,他还留下了一些有关坛醮仪式整理的手稿,如《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其中阐释了坛醮意义及其注意事项,并依次叙述全过程,从而反映出当时坛醮的大致状况。此外,在其他作品中,如《三洞法服科戒文》,描述了唐代道教服饰制度;而在《洞玄灵宝 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则记录了参师礼节。

虽然许多相关文献散佚,但现存资料足以证明张万福是继陆修静之后、杜光庭之前,对唐代斋醮科仪做出了重要整理和发展的人物。他为后来杜光庭集结各门斋酬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今天研究者了解当代斋酬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