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紧密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刘沅声展现了他对客家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传统技艺的不懈追求。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特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他展出了自2007年以来创作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陶质作品共69(组)件。参观者纷纷赞叹,他的作品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触动。
12年前,2007年冬,刘沅声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示了39件反映客家的泥塑圆雕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粗犷而生动的人物造型和独特题材赢得了媒体和公众的一致好评。著名雕塑大师潘鹤看过他的泥塑后,对其赞誉有加:“用泥土凝固客家的风情,为千秋万代留下”。
通过不断地创作和探索,刘沅声将自己的初心转化为现实。他认为,用泥土记录渐远去的客家族谱,不仅是为了保存传统,还为了让后人理解并继承这份文化遗产。他希望通过他的艺术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这份来自土地的情感。
除了泥塑艺术,一些公共铜制雕像也成为 刘沅 声讲述 客 家 故事 的重要方式之一。他曾为多个场所创建了一系列具有纪念意义的大型铸铜雕塑,如《渡口之战》、《送子过学堂》,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心灵捕捉,也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年的“德馨园”项目成了一个典范性案例,其10个深浮雕被用于教育廉洁文化,而《送子过学堂》的竖立则为该县增添了一抹亮点。此外,《渡口之战》作为北联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一部分,更进一步彰显了作者对于历史功绩与勇敢精神表达力的掌握能力。
随着时间推移,在一系列复杂制作工艺中,一次又一次地追求完美,就如同那寒冷冬夜连续三天三夜坚持工作一样,是他成功创作出如此杰出的艺术品背后的努力与付出。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那份无尽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情感倾注,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满生命力,将观者的视线引向那个遥远而熟悉的地方——我们的祖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地球上,那里藏着我们共同的话语,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