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坐落着一片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的前溪新乡,这里是40多座传统民居的聚集地,跨越30余年的建设时间,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华侨投资兴建。这些“华侨厝”不仅是百年潮汕人在异国他乡奋斗成就的见证,也反映了潮汕人勇于融合、善于吸纳异域文明的精神。
从宣统元年到1922年间,族人慧先公家族买下了宅后慧祖公田,并逐渐扩展至周边地区,“新乡”应运而生。这里几乎全是旧宅第,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布局,有“五过间”、“单背剑”,也有“双背剑”、“驷马拖车”。庭院中栽种榕树、龙眼、荔枝,加上花草点缀和荷塘、小溪之美,让人仿佛置身于繁华时光。
现年99岁的陈淦强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说:“原来新乡‘四角六头’都设有栅门,独立成为村落。”这些建筑物对外界相通,是陈慈黉父子和其他族长向朝廷申报为建设用地,然后规划成横直排列的地块,再卖给族众修建。这段历史通过两份古老的地契得以印证,一份是在宣统元年九月初十颁发的一份自建房屋契纸,而另一份则是在十一年正月三十日签订的一份厝契。
随着笔者探索,我们来到了“杂菜铺内”,一个典型的蓝色屋顶建筑群,由四点金主座、双花巷、一落洋楼、一返照厝组成。这些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当地风格,还展示了不同家族之间友好的合作关系。如同曾经报道过的外砂泉通家塾一样,这里的居民也互相帮助,以共同购买土地并分摊修建费用。
至今,在住进这一带房子的陈二孙仍然记得他的曾祖父与邻居们一起投入巨资兴建这座豪宅的事迹。他父亲是一位木工名匠,与慈黉幼子友好,他们共同参与了善居室建筑项目。而现在,那位旅居新加坡的大儿子也是这个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除了木雕和石刻,还有灰塑等艺术形式在这里绽放。在每个门楼、大门楣以及厅堂上,都能看到精致的手书字样,如同置身于书法展览馆中。而位于炽昌吉安楼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上的匾额,上面写着“炽昌吉安”,旁边还有隐藏在香炉中的诗句:“行道有福与德为邻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此外,大户人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等地方,也装饰满满的是锦言佳句、吉祥祝语,以及晚清书法大家所作的手书作品。其中,“明春堂”的墙壁上挂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节选,以及朱熹《敬斋箴》的摘录,都标注日期,可知该建筑早已完工多年,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家庭对于子孙后代修身养性、明理格物持有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