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掌牛”是一项常见的任务,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点。它不仅是放牧牛羊,更是一种责任感和耐心的展现。在古汉语中,“掌”意味着掌握、控制,而“牛”则代表着那些强壮的牲畜。然而,掌牛与放牛有所不同。
放牧通常涉及将动物释放到野外,让它们自由觅食。而掌控则要求更为严格地监管,以防止这些动物损害农作物或田地。孩子们往往负责这一工作,因为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关注并照顾这些重要的农耕工具——黄牛和水牛。
黄牛以其暴躁而闻名,不适合骑乘,而水牛则温顺,可以让小孩骑上。但即便如此,小心翼翼也是必要的。历史诗人袁枚曾写道:“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但这首诗中的描绘被怀疑是否准确。此外,穿红衣会激怒这些动物,他们可能会用角顶伤人,因此要避免穿红色。
掌控时还需应对突发情况,如当牲畜失去理智且难以控制时,要找到坚固的事物如树木或巨石,将绳子缠绕以制住它们。这涉及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
在我儿时,我跟随爷爷进行过多次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也帮助邻居照看他们家的牲畜。在那个共同守望相助的小村庄里,没有谁认为帮助他人是个负担。而我,则在一旁阅读书籍,这样既学习知识又能协助完成家庭任务。我甚至常常把书带在手边,一边管理牲畜一边阅读,无论何时都不会错过学习机会。
此外,还有一段“放”的时间,当冬季结束后,田地无作物可供吃,就可以将牲畜赶至山区自由饱食。一旦傍晚或者下午四五点钟,我们才开始寻找返回家园。这期间,即使无法立即找到,也没有太大的紧张,因为盗窃事件几乎不存在,只需通过高声呼喊来询问周围的人是否发现了我们丢失的宠物。当那时候人们想象一个对讲机可以更好地沟通的时候,现在我们已经拥有智能手机,这比对讲机更加先进且方便。不禁让我敬佩大叔当年的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