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真实人物——孙思邈,医术高明,大爱无边。高明见 孙思邈,南北朝至隋唐间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于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精通。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大医精诚”的思想,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其中认为大医必须具备两个品质,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技艺,认为医疗工作是“至精至微之事”,习 medicine 之人必须“博极医学源头,不倦于求索”。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以“感同身受”的心态对待病人,用以发挥“大慈悲心”和救治生命的愿望,并且不能为了名利而自满,“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因其崇高的职业道德,被后世尊为“药王”。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本籍华原(陕西耀县)人也。他从小就立志向学,从七岁起便日诵千余言。当他弱冠之年,他已善谈庄子、老子及百家之说,同时还喜欢研究佛典。他在洛州总管独孤信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智,当时独孤信赞叹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而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期,由于国家多故,他选择隐居太白山。在隋文帝辅政期间,他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但他坚持称疾不出仕。
显庆四年,他接受高宗皇帝的召见,被拜谏议大夫,但他又一次拒绝了这一荣誉。在上元元年,他再次辞官归乡,并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赐予司宅。他的学生宋令文、孟诜、卢照 邻等都对他表示尊敬,他们将他视作师傅一样对待。
然而,《旧唐书》的记载中关于孙思邈年龄的一个描述引起了一系列关于他的年龄的一个古老谜题。这段记载提到:开皇辛酉岁生(即541年),当时距开皇辛丑岁(581-600)相差100多年,这与史实不符。此外,在魏徵奉诏修五代史期间访问孙思邈的情节,也显示出孙思邉生于541年的可能性。此外还有其他证据表明他确实在682年去世,那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人寿命。
到了宋徽宗时代,他被敕封为妙应真人,并在道教中被尊称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醫大圣、“药王”、“开元普度天尊”、“感应普救天尊”,等等。他以奇迹般恢复健康的手法闻名遐迩,有回生妙术、高明的大道秘密,以及神童一号,最终成为齐梁隋唐时代最伟大的智者之一,其评价远超虚构中的羡门广成。而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老子》、《庄子》,以及撰写了《千金方》三十卷和其他几本专注于养生的书籍,如《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以及涉及三教合一的话题的小册子,如《会三教论》等。
这位伟大的仙人的遗嘱十分简单:薄葬,无需任何奢侈品,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地方安放尸体。一月之后,没有任何变化,就像空衣一般。当人们举尸入木,他们依然保持着初看时那样的模样,让所有目睹的人感到震惊。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什么能够改变这位伟人的形象,所以人们开始怀疑是否真的有人能活得如此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