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岳飞,近千来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崇敬,他那英勇抗金的事迹,一直被人们传颂不绝。他那精忠报国和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对忠、孝、义、慈、崇俭抑奢等道教思想的切身践行,一直被人们仰慕效仿。时至今日,祭祀岳飞的庙宇仍然遍布大江南北,岳飞的身份早已从民族英雄上升为道教神灵。
然而,学界一般喜欢从儒家的立场去研究岳飞,其实岳飞的思想行为处处契合道教的修道思想。《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从中不难发现,岳飞父亲一生节俭,以此济饥,这种生活方式在道教中有着深刻意义。
北宋是一个崇尚道教的大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宋真宗赵恒,这些皇帝对道教都有很高的地位。而后来的宋徽宗,更是将自己与天神长生大帝君并称,为历代崇拜老君之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难理解为什么公元1127年至1135年间,在靖康之变之后,“居士”(即未经剃发成为正式 道士)蔚然成风,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位“居士”。
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居士”们开始自称为“山长”,他们之间形成了严格规范化的人际关系网络,他们还组织了秘密会晤,并在这些会晤中讨论如何反抗金兵入侵。此外,还出现了一批新的宗派,如白莲宗等,它们也极大地推动了民间信仰文化的一系列变化。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所蕴含的是一种超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追求。这一点,可以通过他的言行来看出,即使面临最大的困境,他也不曾放弃过自己的信念,而是用这种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因此,当我们回顾那些关于他的故事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绘,而应该深入探究背后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取向。这正是作为文明交流与合作平台上的历史人物所特有的魅力所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后,都能够激励我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性光辉?
总结起来,无疑可以说,是这种哲学思考和价值取向,让他走上了那么一条坚定的道路,那是一条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的小路,但这是他选择的一条小路,也许这就是他生命中的最伟大的遗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