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旭陆明军李成鹏杨柳 信息来源:土家医药网 土家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社会生活实践,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土家族医药学。土家族医药学作为一种民族医学体系,由基础理论、临床医学、药学及人文医学四大学术支柱,以及21个学术点共同构建而成,其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述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与治疗方法。是既有理论认识,又有技术方法的相互统一的基础学科。 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基础理论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药学学术特点。女科作为土家临床医学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土家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及学术特点的指导下,土家医药学对女性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保健等方面的认识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生理土家医认为女性的主要生理特点为经、喜、产、奶汁。 1、解剖结构 土家医认为女性在解剖结构上有养儿肠、水宫、子胞脉、子胞络、玉门、儿道、羞门等器官或组织构成。 2、月经 土家人民有来“好事”、“烟子”、“洗身”、“破身”、“动身”、“月事”之说,因来之有定期(每月一次),犹如月亮之阴晴圆缺又称之为月讯、月经或月水。两月来一次者称“偶月”;三月一次者称“季经”;一年一次者称“年经”;有的终生不来称“暗经”;怀孕而来者称“喜经”或“垢胎”。土家医认为月经的产生是“三元”脏器功能正常时,上元纳清气,气盛推动中元吸收水谷之精微,转化为血,气血滋润温养下元而使腰子精血旺,满盈于养儿肠,怀孕则养子,无孕则从子道溢出体外而来。 3、怀孕 土家女科把男女之神种(孕精)在女子儿肠中结合后所形成胚胎一直到做月前的过程称为怀孕。俗称为有喜,又有身子不空、有躯、身重、有子、怀子等称谓。是女子担任延续后代的一种生理过程。女子在初次月经来潮后须七年的生长发育至神种大盛,才能进入女子孕育后代的最佳时期,若此期与孕精充盈的成年男子适时交接,使两神种合二为一,生成胚芽藏于养儿肠内(称为接种),此后胚芽逐渐发育成长,在母腹中渡过怀胎十月便产子。土家的接生婆对此过程有顺口溜说:“一月喜,二月芽,三月膏,四月形,五月动,六月筋骨生,七月毛发成,八月三元备,九月五谷之气入胃,十月形神备、玉门开、儿见面”。女子在怀孕时首先月经不来,有喜的早期可见头晕、厌食、嗜酸、呕吐、倦怠思睡等喜疾,大多在怀孕三个月后消失,脉象滑疾流利,按之应指称为喜脉。其次是奶奶(乳房)胀痛。有经验的婆婆妈常说:“停经嗜睡爱吃酸,女人怀孕把手搀,呕吐不止是恶阻,不药三月自止住”。 4、产子 怀胎十月,母体儿位下移,腰肚阵阵痛,小肚下坠,时便欲,儿道见红,称为临盆。此时母体双手中指两旁中节至指端脉跳应手者,是为临产离经之脉,是接生婆断定接生的时机,他们接生的过程为:“多睡瞌睡,强忍疼痛,慢慢临盆,快速断脐,取尽胞衣,米汤灌娘,奶头喂郎。”二、病理土家族位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受气候与女子的生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女人易受寒、火、湿等病邪的侵袭,加之生活所伤,情志失调,体质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可引起女科可方面的疾病,如月经病,带下病,喜病等。土家女科把致病的病理因素主要归纳为脏腑功能失常和血气失调两个方面。 1、脏腑功能失常 腰子虚:腰子阴虚内热,虚火妄动,可致月经先期、崩漏等症;腰子阳虚,养儿肠失去温煦、女子可见小肚冷痛、精火不足、养儿肠不孕、胎萎不长或堕胎小产等;阳虚气微,儿肠脉、胞宫不固,则出现红崩带下、带下诸症;阳虚温化失职,可见经行拉肚、怀孕水肿等。 肝失和调:肝郁气滞,可见行经奶胀、痛经、闭经、产后缺奶;肝气郁结,疏泄无度,可见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化火,可见行经头痛、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等症;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可致经期头晕、绝经前后各症、子晕等;肝风内动可致怀孕痫证、产后发痉等;肝郁化热,可下移养儿肠而见带下、羞痒等症。 肚肠虚:肚肠健运失常,可出现月经量少、闭经等,又可出现拉肚、带下或浮肿、子肿等。 2、血气失调 亏血:血亏可引起各种月经病、怀胎病及产后病,如月经后期,闭经,怀孕肚痛,产后肚痛、缺奶等。 血瘀:可致痛经、闭经崩中漏下、产后肚痛恶露不绝、无子等。 血热:火邪或者是肝火炽盛,热伤血络,血热妄行,可见月经先期、量多、红崩、漏下、行经吐衄或经行头痛,或胎漏,或月子感染;虚热内生可见月经提前、量少、经期延长,漏下不止等。 血寒:素体阳虚,寒热内生或外寒入侵,可见月经推后、量少、痛经、闭经、无子、胎萎不长、产后肚痛等。 气虚:气主运行和统摄血脉,并主为卫外为固,气虚可见月经先期、量多、红崩带下、胎动不安、堕胎等;气虚日久失治可见脱茄带;气虚不固卫外,可致行经感冒、产后自汗等。 气郁:气郁而滞,障碍血行,可致儿肠脉、胞宫脉失调。可见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多少不等、痛经、行经奶胀、甚则闭经或不孕;郁而化火可出现血热症。 气逆:气郁不达,肝火横道而上,扰及肺卫,可见行经吐衄、害喜、子悬等。 3、诊断 1)、看诊 土家地区流传有女科病十看:一看色,无病为喜色,有病为病色。二看眼,白睛色浊为月信不对,停信或信流不止。三看手,指壳青紫,为白带多。四看体形,体瘦耳枯无华,为月家病;耳黄面瘦、尿黄,为子花痨(未婚女子)。五看小便,尿红有浊物为摆红病,尿白有浊物为摆白病。六看奶,“奶头一点黑,怀的是女客;奶晕一片黄,怀的是儿郎”。七看肚,“肚大如烧箕,怀的是织布机(指女孩);肚园如鼓,将帅到手(指男孩)”;八看肌肤,“肌肤柔嫩,身体正盛;肌肤粗糙,必是精亏血燥”。九看月信,“色暗淡,量适中,养儿只等身上空(指月经干净);色红暗夹块,肚痛直打摆”。十看口和舌,“唇红舌淡苔薄白,身体壮来抢男客;唇白舌瘦苔,或虚或是内有热”。除此还可看妇女耳后筋脉和耳,耳后筋脉呈红色,主火气重;青色,为风气重;紫色,为阴内有赃物。 2)、问诊 土家医问女科病包括三方面内容:问信,问带和问产;问信主要问信期、量、色和质。问带也主要问其颜色、量的多少、质的希与稠及带味。土家医对问产有如下之说:“女人停信呕吐为喜疾;喜后腰酸坠胀要注意保胎;怀胎十月足,小肚痛如啄,为临盆之照;产后肚痛如绵是血亏;产后肚痛剧烈是养儿肠受寒;产后胞衣不来,是寒凝和血滞;产后恶浊不净,为产后感毒;产后奶汁不来,为小儿缺粮(土家习俗,无奶时常从娘家拿五谷杂粮,用无根水煎米酒鸡蛋冲服)等”。 3)、听诊 听诊不是土家医的主要诊断方法,但在女科病的诊断中也有应用,主要运用于女人的孕期、临盆期和月子期。如怀孕期,声嘶或说不出话,为孕期感寒,习惯称子喑;临盆期,肚痛喊叫,时快时慢为临盆;座月期突然尖叫,四肢抽搐,为产后发痉。 4)、脉诊 土家医女人脉多为“巫婆”所述,如有“月信脉,见滑疾,膏骨滑,鞋带疾,喜脉是二脉均滑疾;带脉虚,产脉疾,月子脉,空虚而不齐”。 5)、摸诊 土家医的摸诊主要用于儿科和女科,女科又主要用于孕妇,土家接生婆对孕妇摸诊总结如下“一月二月不要摸,三月才有鸡蛋大一坨,四月羞骨上三指,五月肚脐下三指,六月可莫头和脚,七月儿头平肚脐,八月儿头上肚脐,九月二头撞胸际,十月儿头朝下转,离别母腹见天地”。 四、保健 1、经期保健 土家女科认为女人经期玉门大开,易受寒,火,湿邪的侵袭,经期应保持外阴清洁,不宜过度劳作,不渗水,饮食有节,调畅情志,忌交合。土家地区有语曰:“女人来红月经到,身体莫在水里泡;勤洗勤换莫邋遢,饮食清淡防饥饱;少近郎,多欢笑,做活路时莫过劳”。 2、孕期保健女人孕后,早期可见到头晕、厌食,择食嗜酸,倦怠思睡,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喜病”,家庭中有经验的婆妈会告诫孕妇:“女人孕,远男人;早早起,看园庭(花园);少劳作,莫称能,慎饮食,调味品;讲稳重,心要静;勤提奶(奶头),腹要运(摸腹),准备摇窝把儿生。” 3、产褥期保健 女人生产时,因损伤大量出血,以至阴血骤空,最易得病。土家人十分重视这一时期的保健,夫妻要共同“坐月”。女人坐大月,男人坐小月,即女人生产后要卧床1个月,男人要在床前服伺1个月。有歌曰:“女人坐月子,男人勤服伺,服伺一月子,享福一辈子”。 4、绝经期保健 土家女人在绝经期后,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常于山乡邻里,家庭之中产生口角争斗,轻者出现邻里家庭不和,重者自身抑郁成疾,严重的影响健康。土家医主张克制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欢乐。有歌曰“绝经脸黄皮打皱,心烦吵闹把郎凶,天有阴云月有缺,斗转星移岁月穷,天地轮回是常事,人生祸福在其中,养子抱孙寻欢乐,笑口长开收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