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史上,道教能久传不衰的,多系道士与上层社会有联系,尤其是与朝廷,上至皇帝下至朝臣的关系密切。王远知受重于隋炀帝,又受重于唐高祖和唐太宗,使偏传江南的茅山宗,盛传中原,经久不衰落。王远知开其先,潘师正、司马承祯踵其后,尊道贵德,名垂史册,可使后人借鉴。
一从名师隐茅山 闻名陈朝 王远知,又名远智,其父昙选为南朝陈时的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其外祖济阳丁超为南朝梁时的驾部郎中。生于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据说,其母梦见灵性的凤凰后妊娠,被认为“生个儿子应当成神仙或做朝官呵!”
少年时极聪明,在受儒家教育的同时,还能博览群书。年十八,从师宗道先生臧矜。在他的参谋下,他曾得到梁、陈二朝皇帝的器重,以礼相见。他接受臧矜指导后的开始修习陶弘景经法。大约在二十岁时,他隐遁到茅山,并开始修习陶弘景经法。
茅山风景秀丽、幽静宜人,是中国著名古代道教圣地之一。在这里,上清派祖师杨羲等和东晋炼丹家葛洪都曾在此。此处还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中的三十二洞开天,以及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
王远知仰慕茅山陶弘景,在弘景去世十一年后到了茅山,并继承了上清派经法,也成为第九代宗师。他还移居华阳洞西北岭上。他的生活方式被称为“升真”,他主张通过内心修养来达到自我提升。
二 经隋唐三帝王
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晋王杨广镇守扬州,将多次到 茅 山以礼诏迎,但最终没有成功。当他听到过往事件之后,对这次诏请感到感动,便随使走出山谷,与晋王会面并返回了茅 山。这次会面让他对晋王留下深刻印象,让他预感到这个人的未来将会非常辉煌,最终确实如所料发生了。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率军亲征高丽前夕,他又被召回京城洛阳,并由宫中建置玉清玄坛让他住持。一方面,他预言了炀帝离京必遭天下大乱;另一方面,当李渊即位建立唐朝后,为表达对符命之恩而授予他高位,这些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段记载。
武德五年(公元621)及贞观初期,他分别受到太宗李世民两度接待,其中一次是微服私访拜访的一次,更显出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和尊敬。此事也体现出当时最高统治者对于超凡脱俗知识分子的认可和尊崇,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与互补的一个典型例证。
最后,在贞观九年的四月间,因病去世,但他的影响力依然深刻,不仅在当代有着巨大的声望,而且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