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制晚报记者3月30日的报道,由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整合编著的国内第一套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预计于今年9月出版,共四册,高一学《论语》和《孟子》,高二学《大学·中庸》和《道德经》,而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材均已在此之前研发完成,统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
如此复杂且模糊性的文本,如同古代哲人的智慧一般深奥难以捉摸。那么,将这种“融会贯通”的理解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对于那些即将面对《道德经》的学生们来说又是何等重要的一课呢?
然而,这样一个问题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教授这样一个既有着哲学思维又带有宗教色彩的文本?从哲学角度看,《道德经》是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从宗教角度看,它则是道家信仰中的核心文献,是人们追求内心平静、自然律动生活方式的一个指南。
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去教授这样一种既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又可以被视为精神指导的手册,而不仅仅是一个需要背诵和理解的历史遗产?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探索自我价值与意义所在的大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对于这部古籍真正涵义的理解,以及它对现代人生活影响力的新认识。
因此,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需要有一种新的态度来接触《道德经》——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批判性的思考,一种能够将其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从而给予它新的生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更要求每一位学习者,他们都应当成为自己知识旅途中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