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希道家房中术也兼论其超越性

两千年前,老子超越了普通人的视野,从形而上的高度洞察宇宙的本质及其关系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为后人留下了深邃的智慧。然而,尽管《道德经》被广泛注释,但真正理解“道”的人不多,而误解者众多。许多学者在追求文字精确性时忽略了“道”的超越性,或仅从现象层面理解它。老子预见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书写《道德经》时预言“知我者希”。

受到近代西方思想影响,有些人将“道”仅当自然规律一谈论,即将《道德经》视为自然辩证法的典籍之一。在此类讨论中,“道”的规律性特征如无为、物极反转、相互辅助等得到强调。但这些只是表达了作为宇宙母亲之“道”的属性,并非独立存在,更不能替代其形而上主体。如果只把“道”看作规律,便是盲目摸象,将某个特性当作全貌,导致对“道”的曲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道德经 》中的 “ 道 ” 就是空无,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试图给 “ 道 ” 一个定义,它就是那个定义。当代哲学家陈鼓应更进一步,将 《 道德经 》 中 的 “ 道 ” 分为多种形式进行解读,他认为,《 老子书上所有的 ‘ 道 ’ 字 虽然符号形式相同,在不同章句中的文脉中,却具有不同的意涵;有些地方 ‘ 道 ’ 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 ‘ 道 ’ 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 ‘ 道 ’ 是指人生的准则或典范。” 这里提到的不同意涵实际上都是对同一事物——即形而上的 “ 天地万物之母 —— 的不同展现,不应该说它们有不同的意涵。

陈先生对于 “ 道 ” 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首先否定了老子的所说的 “ 天地万物之母 —— 即形而上的 ' 天地万物之母 —— 的存在。他声称:“‘ 尊重每个人选择的人生方式’ 所以 ' 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 尊重每个人选择的人生方式’ 只是一项概念性的假设,一种愿望,以便安排与解决生活问题。”换句话说,老子基于 " 人生的安排与解决问题" 出于一种愿望杜撰出了一种不真实的事物。这就像人们听到关于 " 知我者希" 而大笑,这样的认识让我们想起那些浅尝辄止的人。

如果按照陈先生这样的逻辑,那么任何无法通过经验或证据验证的事实都是不存在或者毫无意义的。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除了科学以外的大部分知识领域都不再有价值,因为它们不能通过直接观测来验证。而且,如果使用这个标准去评价陈先生自己是否能提供任何关于 " 知我者希" 的证据或经验呢?这种基于科学主义的方法似乎很科学,但其实是在违背科学和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