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禅语经典语录知我者希兼论道的超越性

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高度体悟宇宙的本体、本原、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的洞见和智慧。此后,《道德经》的注家如云,但纵观形形色色的各种文本,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各色文本,真正理解“道”者并不多见,而误解者则比比皆是。许多注家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校勘训诂,并不关心“道”究竟是什么。对“道”的误解和曲解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对“道”只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在五千言成文之时就预言“知我者希”。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许多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甚至将《道德经》称为自然辩证法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中确实谈到“道”的规律性方面的特性,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等。但这些只是“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一些属性,并不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作为其主体的大 道。如果将 “ 道 ”仅仅理解为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某个特性当做全部,并对 “ 道 ”产生曲解。

有一种认识是将 “ 道 ”仅仅理解为人生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 经》中确实谈到圣人的或善为者的 “ 道”,但这些圣人或善为者的 “ 道 ” 都效法于超越的大 门,是大 门在 人世间 的 体现 或 延伸。而 将 大 门仅僅視為 人生 准則 或 典范 同樣 是 以 偏 概 全。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 Dao 德 經 》中的「Dao」就是無,而無就是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想把「Dao」理解成什麼,它就是什麼。当代著名哲学家陈鼓应则干脆把《 Dao 德 經 》中的「Dao」分為多種形式加以理解,他认为,“ 老 子 書 上 所 有 的 ‘ Dao ’ 字 , 符號 形式 雖 然 是 相 同 的 , 卻 在 不 同 章 節 的 文 字 脈 纹 中 , 卻 有不同的意涵;有些地方,“Dao”的指的是一种实在;有些地方,“Dao”的指的是一种规律;有些地方,“Daos”的指的是一种生活的一种规定、一种标记、一种典范。”诚然,《 Dao 德 經 》中看似有这几个方面论述,但都是作为大 门 的不同特性的展开,大 门 并 不 因 为 有 不同 層面的 表现 就 成 為 了 不同的事 物,那就犹如说某个人因有喜怒哀乐而变成喜的人、怒的人、哀的人、乐的人等几个不同的人。

在 《 Dao 德 經 》 文 本 校 勘 训 诂 方 面 尚 颇 有 建树 的 陈 先 生 为 何 对 “ Dao ” 会 有 这 样 的 认识? 原 因 在 于 他 先 决 性 地 从 根 本 上 否 定 了 老 子 所 说的大門存在。他声称:“‘Dao’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大門所具有的一切特性和作用,都不是真实存在,只是在老子的预设概念。”换言之,大門出于安排与解决人的问题的一个愿望,被老子杜撰为了一个不真实概念。这是一种深刻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也违背逻辑推理。如果我们坚持这种科学主义,就会失去探索生命意义及宇宙奥秘的心灵追求,这正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价值,以便找到适应现代世界需求并保持自身精神内核完整性的途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要认识到中国古籍文化尤其是儒释佛三教,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如易乾儒墨藏金丹心猿火神仙永恒轮回的地位,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其深邃含义值得我们不断发掘与研究;其次,要抵制科学主义单一化思维模式,对待知识要全面开放,不断融合东方智慧与西方科技,以创造新的综合理论体系;最后,要通过跨学科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其他国家共享中华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吸收外部优秀文化元素,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总结来说,如果我们能够正确领悟并尊重过去几千年的积淀下来的事业,我们就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即使是在这样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