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超越高度体悟宇宙的本体、本原、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的洞见和智慧。此后,《道德经》的注家如云,但纵观形形色色的各种文本,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各色文本,真正理解“道”者并不多见,而误解者则比比皆是。许多注家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校勘训诂,并不关心“道”究竟是什么。对“道”的误解和曲解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对“道”只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在五千言成文之时就预言“知我者希”。
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许多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甚至将《道德经》称为自然辩证法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中确实谈到“道”的规律性方面的特性,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等。但这些只是“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一些属性,并不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作为其主体的形而上之“道”。如果将“道”仅仅理解为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其某个特性当做其全部,并对它产生曲解。
有一种认识是将‘‘do’仅仅理解为人的准则和规范。在这过程中,我们被迫从抽象概念转向具体操作,以便更好地把握事务。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过程,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事情。这不是说要完全抛弃抽象思考,而是在使用它们的时候要更加谨慎,不要让自己陷入错误或迷茫。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道德经》中的 “do’ 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什么,那么我们想把 “do’ 理解成什么,它就是什么。当代著名哲学家陈鼓应则干脆把 《 道德经》中的 “do’ 分为多种形式加以理解,他认为,“ 老子书上所有 ‘do' 字,是符号形式虽然相同,但是,在不同章句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些地方 ‘do' 是指身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 ‘do' 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 ‘do' 是指生活的一种规则、一标志、一典范。”诚然,《 道德经》中看似有这样的论述,但都是作为 “do 的不同特性的展开,“Do 不因此变成了不同的意义仍旧是一个整体。如果说 "Do 因此变得拥有不同的意义,就像一个人因为喜怒哀乐而成为喜怒哀乐的人一样。”
在 _ _ _ 文字校勘训诂方面尚颇有建树的话,就为什么会这样认识?原因就在于他先决性的从根本上否定了老子的说的 "Do 的存在。他声称:“ 'Do 问题,只不过是一个虚拟的问题。 ' Do 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以及作用,都只是老子的所设定的。”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 Do 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存在。“ Do 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描述,都只是老子的所设定的。“ Old 子说的这些预设 ' Do ,若从常识角度来看,也许会认为它是不合理的事项……它(_)只是一项假设,一种愿望,用以安排解决生活的问题。”换句话说,老子为了安排解决生活问题出于一种愿望杜撰了 "Do 这样一个不存在的事实。这让人们不禁想起那些听到关于" do 而大笑的人。
在陈先生那里,被否定的是作为 《 道德 经 之主题的大 "Do 被否定,大 "D o 的各种特征展现因失去主体所以成为彼此独立并行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陈先生眼里能看到的是几个各自不同的"D o ".这样的认识完全排除了老子原意了解的大"D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