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希道教四大名山之谜兼论道的超越性与五岳寻幽

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眼界的深度洞察,从形而上的高峰俯瞰宇宙的本源、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联,为后人留下了卓绝智慧。此后,《道德经》的解读者如云,但纵观众多注释,真正理解“道”的少之又少,而误解者更多。许多学者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考证,并不关心“道”究竟是何其物。对“道”的误解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只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早有预见,所以在五千言成文时预言“知我者希”。

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许多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以至称《道德经》为自然辩证法的典籍之一。确实,《道德经》中论及了“道”的规律性,如无为、反生、相互依存等。但这些仅是“天地万物之母”属性的一部分,不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其主体——形而上的“我”。若将“道”仅限于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某个特性当作全体,对其产生曲解。

有人将「 道 」仅当人生的准则或规范来理解。在《 道德經 》中确實談到「聖人的道路」或 「善為路者的路」,但這些聖人或善為路者的「路」都效法於超越的大路,是「大路」在人間體現或延伸。因此將「大路」僅當生活准則或典范同樣以偏概全。

还有观点认为,《 道德經 》中的 « 道 » 就是無,而無就是什么都沒有,因此我們想把 « 大路 » 理解成什麼,它就是什麼。当代哲学家陈鼓应甚至将 《 道德經 》 中 的 “ 大 路 ” 分为多种形式加以理解,他认为,“ 老 子 書 上 所 有 的 ‘ 大 路 ’ 字,符号形式虽然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意涵;有些地方,‘ 大 路 ’ 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 大 路 ’ 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 大 路 ’ 是指生活的一种规则、一种标志,或一份典范。”诚然,《 道德經 》 中 看似有这几个方面的论述,但都是作为 “大路”的不同特性或层面展开,“大路”并不因此而拥有不同的意涵,它仍旧浑然一体。如果说 “大路” 因此就成为不同的事物,那就像说某个人因喜怒哀乐变成喜怒哀乐各自的人一样。

然而,有一种认识,即陈鼓应先生对 “大路”,先决性地从根本上否定了老子的所说的 "大陆" 存在。他声称:“ ‘ 大陆’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 ‘大的陆’ 所具备的情感和作用,都只是老子所预设出的。” 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大的陆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用以安排与解决人们生命中的各种问题。”换言之,老子出于安排与解决生命问题的心愿创造了一项并不存在的事实概念。这让我们不禁想起那些听闻却忍俊不禁的大笑士兵。

陈先生否定 "大陆" 存在,最关键的是基于他的科学主义理论:凡是不通过可观察经验验证的事务都是不存在或者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这个理论成立,则除了 "大的陆" 之外,还包括大量建立在假设和推理基础上的科学理论都不成立,这些被公认的事务以及诸如哲学、社科、文化等依据抽象思维建立起来的地位也都会因为无法被观察验证而遭到否定,使人类只能锁链自己于现有的可验证知识框架内,不得超越发展。这还能如何?如果倒推这一逻辑,我们怎能证明陈氏否定的 "大的陆" 实际上存在呢?

这种对 "大的陆" 的认识,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是否真的站在正确立场去审视我们的信仰?是否应该彻底抛弃一切传统价值,只追求那些能够被现代科学方法验证的事务?这样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对于中华文化来说,这意味着失去精神核心,对民族精神造成严重打击。而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意味着丧失内心世界最深处那份不可触及却坚不可摧的情感连接——信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