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光宗教走出去先学会他国化在小学生道德经全文中寻找智慧的物品体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利益布局全球,发展中国家宗教呈现复兴。宗教不仅为公共外交提供平台和载体,也为“亲、诚、惠、容”外交理念提供思想基础。然而,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我们面临新问题:如何使中国宗教文化“走出去”。海外环境尚未形成强烈需求,需注意方式方法,不然会影响效果或产生反感。解决之法是用别国文化话语对我们的宗教文化适当进行“他国化”。

“He国化”原指一国文学传播后被接受国文化过滤与译介成为其部分,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应符合接受语言规则,这个问题我们重视不足。在佛教进入中国时,对一些内容做了改动并从儒家思想共同点上诠释,如《善生经》添加了与佛教不一致的内容。

再比如,“儒回”将伊斯兰教同儒家文化结合,以经诠儒,以儒诠经既发扬真谛又吸收优秀文化,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奠定基础。在“道行天下”活动中,如果只向其他国家赠送中文版或直译的《道藏》或者《老子集成》,未进行他国化处理,将打折扣。

由于审美差异,有的事物可能蕴含不同的意义,有的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为了避免心理排斥,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而应立足于所在国文化,对某些事物进行他国化。

举例来说,在汉语中龙象征高贵神圣,但西方传说中的龙是一种凶残怪物。当我们赞美自己是“龙的传人”,西方人听了恐怕另一番感受。因此,我们翻译时必须考虑到受众因素,根据一定语境中的兴趣对活动和作品进行适当包装、改译或改写,以符合受众审美习惯。

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具有启发性,他成功但读者所读已不能等同于原作,而离不开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立足欧美文化进行的改译。他把莫言小说结尾改成了相反结局,却推出了非常成功的作品。这表明编制(或改译)方法符合英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心理,是与大多数译者最大的不同。

总之,我们在宗教“走出去”,必须立足目的地语言、文化和受众心理,将之适当本地化或他国化,使得中国宗教文化安全着陆,最终才能增强我们的软实力,让它真正彰显魅力,并取得理想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