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了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高度体悟宇宙的本质、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深邃的智慧。此后,《道德经》的注释者如云,但纵观各种文本,真正理解“道”的寥寥无几,而误解者则众多。许多学者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校勘训诂,却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超越性,或仅在形式上对“道”进行理解。老子早已预见到这种情况,所以在五千言成文时就预言:“知我者希。”
近代西方思想影响下,一些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甚至将《道德经》称为自然辩证法的典籍。这是因为《道德经》确实讨论了“道”的规律性,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等。但这些只是“道”属性的一部分,不足以代表其主体——形而上的超越性。如果只看其中一面,就像盲人摸象,将错综复杂的事物简化或曲解。
另一种认识认为,“道”仅仅是人的生活准则和规范。虽然《 道德经》中提及圣人的行为或善行者的指南,但这些都是效法于更高层面的大“道”,是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或延伸。因此,将其完全等同于生活准则或典范,也是不够全面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道德经》中的 “ 道”就是空,即没有任何内容,因此我们想把它定义什么,它就是那样子。当代哲学家陈鼓应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在不同章节,“ 道”的含义各异,有的是形而上的存在,有的是规律,有的是生活准则。他认为,每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意义,但这并不能改变 “ 道”的本质不变,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忽略了 “ 道”的统一性和超验性的核心特征。
陈先生否认 “ 道”的存在,是基于他对科学方法和经验主义信仰过度强调。在他的逻辑中,只有那些可以通过观察验证的事物才被承认为真实存在。如果按照这一标准,那么很多哲学概念都会被抹去,而科学理论也会变得狭窄无比,因为它们依赖于抽象思维和假设来建立。
然而,如果用同样的逻辑来判断陈先生自己提出的理论,那么他的断言也无法得到证实,这是一个自洽性的矛盾。而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符号,如天地万物之始的大 “ 道”,这样的批判恰好展示出现代科技至上主义对传统文化价值判断的一厢情愿态度,以及知识界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深层次内涵缺乏理解与尊重。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专家仍然坚持传统儒释佛三教,并致力于保护中华文化精神遗产,不容许其被现代化进程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