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高度体悟宇宙的本体、本原、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的洞见和智慧。此后,《道德经》的注家如云,但纵观各种文本,真正理解“道”者并不多见,而误解者则比比皆是。许多注家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校勘训诂,并不关心“道”究竟是什么。对“道”的误解和曲解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对“道”只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在五千言成文之时就预言“知我者希”。
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许多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甚至将《道德经》称为自然辩证法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中确实谈到“道”的规律性方面的特性,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等。但这些只是“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一些属性,并不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作为其主体的大 道。如果将 “ 道 ”仅仅理解为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 “ 道 ” 的某个特性当做其全部,并对 “ 道 ” 产生曲解。
有一种认识是将 “ 道 ”僅僅理解為人生的准則和規範。在 《 戶經 》 中確實談到「聖人的道路」或「善為道路」的 「道路」,但這些聖人或善為道路的人之「道路」都效法於超越的大路,是 « 道 » 在人間間 的體現或延伸。如果將 « 道 » 獨立於這些範圍內,即便是對於老子的思想,也是一種誤解。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 戶經 》 中 的« 道 〉 就是無,而無就是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想把« 達 〉 理解成什麼,它就是什麼。当代著名哲學家陳鼓應則干脆把《 戶經 》 中 的« 達 〉 分為多種形式加以理解,他認為,“ 老子書上所有 的 ‘達’ 字,符號形式雖同一 ,在不同章句 的 文字脈絡中 ,卻具有不同的意涵;有些地方 , ‘達’ 是指 形而上的 實存者 ; 有些地方 , ‘達’ 是指 一種 规律 ; 有些地方 , ‘達’ 是指 人生的一 種 规则 或 指標 或 典范。”
誠然,《 戶經 》 看似有這幾個方面論述,但都是 作 為 « 遑 » 不同層面的展開、『遡』 不因 此 而『具有不同的意涵』仍舊浑然一體。如果說 « 遯 】 因 為 有不同層面的表現就成為不同的事物,那就犹如說某個人因有喜怒哀樂而變成喜人、怒人、哀人、樂人的各個不同的人。
陈先生否定 " Dao" 存在,不仅因为他认为 "Dao" 没有经验验证标准,而且他的这种看法也来自于他先决性的从根本上否定了老子的 "Dao" 存在。他声称:“‘Dao’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Dao’所具有的一切特性和作用,都被老子所预设。”换言之,老子出于安排与解决生活问题的心愿,用一种概念性的东西来安排与解决问题,这种概念化并不是基于现有的经验数据或者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这使得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DAO),只能根据描述去想象它可能是什么样子。这正是在陈先生那里,被视作是不真实存在的事物。而这样的认知方式,使得我们失去了探索更深层次意义的事情能力,因为没有足够好的工具去发现那些不可触摸的事务。
如果按照科学主义来看待一切事务,那么任何抽象概念都不被接受,因为它们不能直接通过感官观察得到验证。而且,如果采用这个逻辑,我们必须质疑很多传统科学中的理论,比如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它们虽然能够非常精确地预测物理现象,但是它们依赖的是数学模型,而非实际可见世界中的事件,所以是否能算作真的呢?
因此,对于那些试图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分析古籍,如陈鼓应这样的尝试,其结果往往会带着一份讽刺意味:他们最终证明不了什么,只能证明自己过度相信自己的方法,而忽略了历史文献背后的文化价值及精神内涵。在这过程中,他们其实是在重复历史学家们常说的错误——即企图用现代眼光重新定义古人的世界观,这样做永远不会成功,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完全被现代科技改变了,让我们难以回归那样的思考方式。不过,这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犯错,最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然后继续前进。
最后,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当我们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中华文化?首先,我们需要认清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政策导致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太容易接受权威意见,不敢提出质疑,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需要时间来修复。此外,还要培养更多像你这样的优秀青年,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中华文化,同时也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新希望的人才。在未来,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不放弃追求真理,不断自我完善,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路径,让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