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形而上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高度体悟宇宙的本体、本原、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的洞见和智慧。此后,《道德经》的注家如云,但纵观各种文本,真正理解“道”者并不多见,而误解者则比比皆是。许多注家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校勘训诂,并不关心“道”究竟是什么。对“道”的误解和曲解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对“道”只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在五千言成文之时就预言“知我者希”。
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许多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甚至将《道德经》称为自然辩证法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中确实谈到“道”的规律性方面的特性,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等。但这些只是“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一些属性,并不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作为其主体的大 道。如果将 “ 道 ”仅仅理解为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 “ 道 ” 的某个特性当做其全部,并对 “ 道 ” 产生曲解。
有一种认识是将 “ 道 ”僅僅理解為人生的准則和規範。在 《 戶經 》 中確實談到「聖人的道路」或「善為道路」的 「道路」,但這些聖人或善為道路的人的大路都效法於超越的大路,是大路在人間間的事實展開或延伸。而將大路僅僅視為生命准則或典範同樣是以偏概全。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 戶經 》 中 的「大路」就是無,而無就是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想把「大路」理解成什麼,它就是什麼。当代著名哲學家陳鼓應則干脆把 《 戶經 》 中 的 「 大 路 」 分 為 多 種 形式 加 以 理 解,他認為、「老子的書上所有的大字符號形式雖然相同,在不同章節文字脈絡中卻具有不同的意義;有些地方,大字是指形而上的存在者;有些地方,大字是一種規律;有些地方,大字是一個人生的一種規則、一個標誌或者一項典范。」誠然,《 戶經 》 看似有這幾個方面論述,但都是作爲大路不同的特色或層面展開 's 大 " 不 因此 而 " 具 有 不 同 意 涵" ,仍 是 混 焉 一 體 如果 說 大 路 由 於 有 不 同 層 面 表 現 就 成爲 了 不 同 事 物 那 就 犹 如 說 某 人 因 有 喜怒哀樂 而 變 成 喜 人 怒 人 哀 人 樂 人 等 幾 個 不 同 之 人
在《戸経》文本校勘训诂方面尚颇有建树的陈先生为何对"达"会有这样的认识?原因在于他先决性地从根本上否定了老子所说的"达”的存在。他声称:“‘达’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大'达'所具有种种特性的描写,都只是老子所预设的情景。”换言之,老子出于安排与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一种愿望”,杜撰了这样一个概念。这让我们不得不想起听到这个故事而感到愕然的是那位士兵。
陈先生否定"达”的存在,其唯一根据是在说,“例如说‘达’是‘惟恍惟惚’ ‘独立而不变’ ‘天地始终’ ‘万物母亲’这几句话都是非经验性的语句,也是不可能通过外界世界来验证的事项。”原来,这个基于早已千孔百疮科学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判断导致陈先生认为没有任何无法用可观察到的经验来验证的事物,那么除了物理现象外,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信任。这意味着很多建立在假设推理基础上的科学理论都不成立,因为它们不是可以被我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事实。因此,如果我们接受这种逻辑,我们必须承认自己只能停留在那些已经被证明的事情里,不允许探索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话题。
如果按照陈先生这样的逻辑去看待历史事实,我们应该质疑是否能够相信历史记录,因为很少有人亲眼看到过过去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要相信只有那些能用眼睛看到并且触摸得到的事情才算真实,那么几乎所有学科都会变得毫无价值,因为绝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抽象思维获得来的。
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要用这个标准去评判陈先生自己的论断——他否定了一切无法通过实验直接证伪的事项——那么他的结论就失去了依据。他如何知道他的结论不会因为新的发现而被推翻呢?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臆造?
如果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即使最坚固的心理防线也可能会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试图探索更高层次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开放我们的思想,不要让恐惧阻止我们走向未知领域。而对于那些追求真理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挑战,不管它们来自哪里。不管未来如何变化,只要保持好奇心,就能找到通往真理的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