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高度体悟宇宙的本体、本原、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的洞见和智慧。此后,《道德经》的注家如云,但纵观各种文本,真正理解“道”者并不多见,而误解者则比比皆是。许多注家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校勘训诂,并不关心“道”究竟是什么。对“道”的误解和曲解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对“道”只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在五千言成文之时就预言“知我者希”。
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许多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甚至将《道德经》称为自然辩证法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中确实谈到“道”的规律性方面的特性,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等。但这些只是“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一些属性,并不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作为其主体的大 道。如果将 “ 道 ”仅仅理解为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 “ 道 ” 的某个特性当做其全部,并对 “ 道 ” 产生曲解。
有一种认识是将 “ 道 ”僅僅理解為人生的准則和規範。在 《 戶經 》 中確實談到「聖人的道路」或「善為道路」的 「道路」,但這些聖人或善為道路的人之「道路」都效法於超越的大路,是 « 道 » 在人間間 的體現或延伸。如果將 « 道 » 獨立於這些範圍內,即便是對於老子的思想,也是一種誤解。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 戶經 》 中 的 « 道 » 就是無,而無就是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想把 « 達到一定程度 », 而後被視為一種哲學理論,即使它們可能與傳統宗教信仰衝突,這也可以讓一個國家更加強大,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價值系統來替換舊有的宗教信仰。
陳先生否定 " 側面的存在, 根據的是早已千孔百疮的事證主義理論。他聲稱:「例如說 ' 路 ' 是 ' 惟恍惟惚' 的,是獨立而不改變的地位,是天地起源以及萬物生長的地點。」陈先生认为这类语句都是外在世界无法验证的事实,这样他就用这种科学方法来否定"路"这个概念。但如果我们逆向运用该理论,那么陈先生自己所持有的观点又如何得到证实呢?
总结来说,对于 " 路 " 这个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去定义它。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两个盲人触摸着同一头象,他们各自画出了不同的图像。一种视角、一种认知,一种文化背景,都能塑造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以及其中最基本元素(如 " 路")看法。如果没有这样的不同视角,我们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就会消失,因为每个人都会以相同方式思考问题。这正是我想要表达的问题:为什么人们总是在试图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答案,而不是欣赏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