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老子“见周之衰”西去,被函谷关令尹喜留下而写的著作,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2年。而今天见到的最早对《道德经》进行注解或诠释的是战国的韩非,他写了《解老》、《喻老》两篇著作,时间约在公元前245年,距老子著《道德经》刚刚过去了240多年。其后是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再其后是严遵的《老子注》和王弼的《道德真经注》及《老子微旨例略》两书。韩非、河上公、王弼的注释被历代认为是最能接近老子的本义的注解。
从最早到最近的2200多年间,有多少人试图理解并阐释这个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呢?有人说几百种,有人说上千种,而著名学者、大学教授陈鼓应本人就收集有历代研究老子的262种。这千百种著作中的作者按朝代分有先秦及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若按阶层划分有学者,有王公大臣,有将军,有诗人,有画家,令人没有想到还有四位皇帝。
这四位皇帝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大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唐玄宗不仅每晚对 老子顶礼膜拜,还三次给 老子封爵加号,并拨款增修鹿邑 老子的生地庙宇。在科举上,他下诏令玄学博士讲 老子,并且还于735年和755年两度对 《道德经》进行御笔点校。
宋徽宗则利用 道教神话去神化自己,在他的影响下,蔡京等奸臣们也利用 道教神化自己,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亲自御笔点校过 《道德真经》,并颁布全国,还下诏“搜访 道教逸书”,并整理刊行,这是我国第一部 《道藏》,他还下令编纂 《道史》,这是我国第一部 道教历史著作。
明太祖朱元璋则出身于农民,当过乞丐和和尚,因此,他深知稼穑艰难和民间疾苦,所以他崇尚节俭,对包括佛 道两教在内 的宫宇进行了限制。他于1374年亲自御笔点校过 《道德经》,并作序。在序言中他详细记述了自己读 《道德经》的过程。
最后,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因为野史称他因董鄂妃病死而看破红尘出家当 和尚去了,但他的御笔点校作品至今仍然珍贵无比,它们为我们展示了皇帝如何通过个人理解与实践来统治国家,从而留给我们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