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光宗教走出去先学会他国化得道高人为什么都隐藏起来物品场景中的神秘面纱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国家利益布局和发展中国家的宗教复兴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宗教不仅成为了展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多样性的窗口,也为“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然而,在传播文化软实力时,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让中国宗教文化“走出去”。虽然我们一直有赴海外取经的传统,但现在面对的是西方等接受环境较差的情形,因此必须注意方式方法,以免影响效果或产生误解。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主动使用别国文化话语对我们的宗教文化进行适当“他国化”的处理。这一概念起源于比较文学研究,即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接受时经过翻译与过滤后的表现形式。在英语国家,直接翻译作品往往难以被读者所接受,而需要符合接受国语言规则和审美习惯。

历史上,当佛教进入中国时,它就通过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来适应本土环境。例如,《善生经》汉译版增加了与佛典内容不符的内容,这种现象说明了需要根据接收者的文化背景调整信息。而伊斯兰学派中的金陵学派,将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进程中奠定基础。

因此,在推广道德天下活动时,只将《道藏》、《老子集成》直接翻译而未进行他国化处理,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同样的,对于龙这种神秘生物,在汉语中代表高贵和神圣,而西方则把它视作凶残怪物,因此,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而应从受众角度出发,对某些事物进行适当改写,使其符合接收者的心理预期。

莫言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海外传播,是因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不仅逐字逐句地翻译,还根据欧美文化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使得原作内容更容易被西方读者理解和欣赏。

总结来说,我们要做的是立足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心理、语言习惯以及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将我们的宗教故事重新包装,让它们更加贴近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使我们的宗教学说能够安全落户异质文化,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最终增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在国际上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