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如来到底来没来:探讨宗教走出去的“他国化”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利益布局全球,而发展中国家宗教呈现复兴。宗教不仅为公共外交提供平台和载体,也为“亲、诚、惠、容”外交理念提供基础和资源。我们对外来的先进文化有需求,但在今天构建文化软实力中,我们面临新的问题:如何让中国宗教文化“走出去”。国外尚未形成对我国文化强烈需求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不注意方式方法会影响效果甚至产生曲解。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主动用别国文化话语适当地处理我们的宗教文化,即“他国化”。这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概念,指一国文学传播到他国后,经过过滤、译介接受成为他国内的一部分。在英语国家,一般读者不喜欢读翻译作品,更不喜欢带有翻译腔的作品。
佛教进入中国时,对一些内容进行了改动并从自身与儒家思想相融合,以适应中国国情。这就像《善生经》被添加内容,与佛教淡漠世俗亲属关系相悖一样。17世纪江南出现了既有伊斯兰精神又接受良好儒家教育的“儒回”,将伊斯兰与儒家结合起来发扬真谛阐述教义,又吸收优秀文化,为伊斯兰中国化奠定基础。
因此,在中国宗教走出去过程中,用接受国家语言规则对我们宗教典籍作品进行处理非常重要。比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象征,但西方传说中的龙却是一个凶残怪物,当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时,西方人可能会有另一番感受。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到受众因素,将活动或推广作品包装改译以符合受众审美习惯。
莫言的小说通过葛浩文这样的翻译得到了成功,这种编译(或改译)方法符合英语读者的心理和审美,从而跨越了中西方差异,成功进入西方主流阅读语境。这就是为什么在宗教“走出去”时,我们必须立足目的地国家语言、文化和受众心理,将之进行适当本地化或他国化才能使我们的宗 教文化安全着陆,最终增强我们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