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书学讨论会:理论界的新动向 1986年10月,全国书学讨论会在山东烟台市开幕。这是继1981年的兰亭全国书学交流会之后理论界的又一盛会。 从时序上看,我们可以把前者看作是后者的简单重复:隔五年循环一次的理论界例会。但在对当时的书坛进行深入思考之后,重复的结论就有点不可靠了。首先,这次讨论会所面临的书坛云蒸霞蔚的局面是史无前例的。经过五年的时间洗礼,遍布各地的“书法热”的突飞猛进与它的成熟,为理论界提供了思考的良好基础。此起彼伏的全国大赛、大展以及如国际书展等等,培养出一批新人,也使书法的质获得了大幅度提高。而理论界自身也已有了相当的积累:对批评的讨论,对一些名家作品风格的讨论,在美学方面的长足进展,引进新学科新知识以为书法理论开阔视野,等等等等,都使1985年的理论家思考的起点更高。他们不再为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争执不休,他们开始注重于一些更本质的书法命题一一文化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再认识的潮流,在书法理论中必然投射积极的影响:.书法作为文化机制中的一个部分,它不可能脱离其外。 理论家们开始成熟了。 与创作同步,在理论界的盛会即将召开之前,中国书协研究部聚集了几位年轻的理论家到北京组成评选小组,对六百五十篇论文进行了甄选—当我们在全国中青年书法展的评选中看到了以中青年书家评选中青年作品的新格式之后,在理论界又看到了以理论家自己来评选论文的举动,这是书协工作走向专业化、走向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应该承认,这样的评选更能林重作者的学术成果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作效率。 全国书学讨论会共开了四天。从烟台到掖县,代表们参观了云峰山石刻群。在讨论中,书法的创新问题始终是大会的基本议题,但继承与创新这样的泛泛议题已被更切实的讨论所取代:如创新与历史观、创新与思想建设、创新与书法本体意识、创新与文化发展等等,对书法的研究也不再满足于就事论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背景中对书法进行总体的观照,而对书法的现状与发展则更是每位代表最关心的论题。一部分代表以引进新学科为契机,分别从系统论、人才学、创作心理学、比较学方面进行研究,也获得了理论界的热烈关注。来源 。关于书法批评的讨论.已从理论家口中的希望变成实际行动。在大会、分组发言和座谈中,各种不同的观点之间寸步不让,答辨激烈,充分体现出理论家对自身职贵使命的严肃认真态度,讨论时的机会均等、限定时间也使更多的代表有了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毫无疑义,这即是真正的批评惰局。理论家的带头进行批评与反批评,一改学术会议在以往沉闷稳健的气氛,使整个会议益出。 谈到这次全国性会议基露出的弱点,我以为一是书法理论研究在总体水平上还不如文化界的其他研究如美术、文学的高度;尽管理论家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原有根基所限,要赶上高度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努力。其次则是在论文来稿中,由于美学热而导致的书法美学论文数量激增,空泛之论不少,而史学沦文与技法研究论文却质量平平,它反映出一个如何加强基础理论探讨的当务之急的课题。特别是关于书法教育学方面的论文严重匡乏,似乎是在某种表面辉煌之下隐藏着内在危机,十分令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