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研究中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随后在1984年将相关论文集结出版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尽管“秦汉新道家”这一命名曾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明确支持并使用这个术语的人并不多。
与此同时,关于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著作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这些书籍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展开,并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胡家聪、白奚、陈丽桂等人也分别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战国“黄老新学”的研究,他们中的许多人参考了我的工作。
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有着紧密联系,而黄老之家的确立也是基于文献记载,如申不害、韩非以及慎到、田骈等人的思想都有着对 黄老之术 的尊崇。在历史记载中,“黄帝”一词被频繁使用,比如盖公善于治理以 黄 老言 为主,陈平则倾向于追随 黄 帝和 老 子 的法则。此外,还有大量文献记录显示,“ 黄 老 之 言”、“ 黄 老 之 术”,或者被称为 “ 黄 老 之 学”,实际上都是指代 道 家 思想,以清静无欲为核心,从而突显出在先前的时代加上了一个 “ 黄 帝”。
随着对于古代传说人物越来越深入了解,以及自战国中晚期开始出现的各种以 “ 黄 帝君臣 ” 为名的小册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作品基本上属于杂乱无章且内容丰富的一种 道 家 文化,其中包含了一些创作于 《 老 子 》 基本思想基础上的作品,如 《 淮 南 子 》 所述:“始六国时,与 《 老 子 》 相似。”这类创作是在战国时期人们根据 《 老 子 》 主要思想而创造出来的一部分。
近年的简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于古代文献资料的地知识,对于战争后的儒道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我们的探讨延伸至更宽广范围内,不仅能增强理解,而且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洞察人类智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 儒 家 与 道 家 在争鸣互鉴的时候,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一些代表性人物如申不害、高祖刘邦及其政权支持者们,都选择将自己的事业建立在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身上。这一点体现在他们提出的政策和理论中,比如引用神农或是尊崇远古圣贤,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赢得民心。
西汉初年的当权者们尤其信仰与实践着这种基于旧日圣贤思想的大合法性,这导致到了武帝统治期间,《淮南子》这样的集大成著作问世,为后来的宗教哲学运动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无疑会有人用如同"黄老学"或"青铜器文物"这样形容这种结合事迹与象征意义的情景。而由于其极大的包容性及不断发展特点,我们也能看到它持续向前迈进,就像魏晋时期那些自称玄学会所做的事情一样,那里吸收儒家的元素并融合其中,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情形,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冯友兰教授把那个时候叫做 "玄學" 或 "魏晋新道家" 并列进行解释。他认为,"魏晋時期 '玄學' 是一個新的名稱,它標誌著對於中國哲學發展的一個轉變,並且這種轉變與之前存在過 ‘太極圖’ 和 ‘五行圖’ 等意義相當 ’ 新 ’ 這裡 ' 新 ' 不僅僅是時間性的,更包含了一定的內容創新的意味。”
总结来说,用 "秦漢、新魏晉、新唐宋…" 这样的名称去描述中国哲學歷史中的不同的阶段,可以反映出其历史发展轨迹,同时也有助於展示它如何承接並超越既有的傳統,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从而揭示中国古代智者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