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福,唐代一位杰出的道士,其活动时期大约与唐玄宗在位相对应,具体是从712年至755年。据道教史学者史崇玄的著作《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序》记载,张万福以京太清观的大德身份参与了《一切道经音义》的编撰工作。在其整理的斋醮仪式中,张万福常常署名为“三洞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编录”,或自称“京三洞清都观张万福”。他的《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末尾题记提到,他于大唐先天元年(712)十二月十二日,在太清观完成了这部作品。卷末还提到,景云二年(711)春正月十八日,有金仙、玉真二公主在大内归真观中,对他进行了传授。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张万福不仅在睿宗时期就已经是京城的一名道士,而且在玄宗时期担任过太清观的大德,并且对《一切道经音义》的编撰做出了贡献。此外,他对道教科仪的贡献尤为显著,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等重要文献。
宋人陈景元的《度人经集注》收有他的部分作品,如《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经诀音义》,而《 道藏目录详注》则认为,《洞玄灵宝度人經大梵隐語疏義》就是由他所作。这种重视发展和深化科仪思想,同时也可能涉及对灵宝派典籍的疏解,这体现在如上述几部文献中。
他的斋醮科仪思想主要表现在上述几部文献之中。他认为人们根据禀气不同而接受不同的戒律,并强调修行者必须首先遵守这些戒律,以断除情欲、修善止恶,从而获得仙缘。这一思想后来被后世继承,如明代高僧释迦延钰所著 《云笈七签·说戒篇》(卷38)即指出:“夫学道不受大智慧,或行本愿上品,无缘上仙。”
此外,他根据不同修行者的功力深浅以及正一、三皇、灵宝、上清等不同派别传授的人数需求设置了一系列的戒目,以供各类对象选择。在描述如何向修行者传授这些戒律时,他特别强调“修心即修身”,因为心是形神之主,只有保持内心纯净才能长生不老。这反映了当时唐代开始转变从“炼形”向“炼神”的趋势,即着重从内在的心性去探索成仙之路,这正体现了张万福对于当时简化性的总结。
此外,还有其他几个重要文献,如《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其中阐述了坛醮儀式及其意义,以及注意事项;还有,《三洞法服科戒文》,描述了唐代达教服饰制度;以及,《斗厄靈寶師名讚形狀居觀方所文》,记录了参加参师仪式的情况。尽管许多相关材料散佚,但仅凭现存资料,就足以证明他是陆修静之后杜光庭之前对汉族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一个重要人物,也为今天研究这一领域提供了解读历史斋醮科仪状态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