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弟子眼睛为什么会变样了属相以立春为界还是以大年初一为界_道教文化 - 天然道观

中国历法之复杂,学者们虽尽心钻研,却未能一一解明。然而,有几点知识是清晰的:在辛亥之前,大年初一称为“元旦”,立春则称为“春节”;而后,政府宣布废除农历,改用公历,从1912年起,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因此,大年初一失去了其名称;为了照顾民众对年节的需求,1914年1月,政府颁布了法令,将大年初一重新命名为“春节”。历史上,每年的第一天(岁首)从何时开始算起,这个问题曾经多次变化。如果以现在的农历标准来看,那么夏代以正月初一作为岁首,而殷商、周代和秦代都有不同的规定,最终直至西汉时期恢复了夏代的制度。

几乎所有古代文明最初都是使用阴历(月亮历)来纪时的。因为月亮盈亏朔望周期非常直接可见,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它设定为一个时间周期,也就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月”。

但是,由于每个月绕地球12周只有354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年365天不相符,因此阴历纪时并不精确,有时候还需要额外的一个闰月才能跟上太阳年的周期。

我们今天所说的24节气,其实是12个单数的“节气”和12个双数的“中气”的合称,它把一个太阳年的时间平分成24等份,所以是纯粹的地动律。汉武帝《太初历》的最大贡献在于: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 月。这两点一直被后来的各种纪法系统所沿用。

对于国家来说,不论哪朝代,都离不开24节气调节。“皇历”与阴历之间存在着错位。在乡土社会中,对于民众来说,纪年并不重要,但对于国家来说,则是一个大问题。

汉代以前多沿用帝王名称加上执政年份来纪年,有时也用太岁纪 年,而西汉末期才开始采用干支纪 年,即将天干与地支结合起来记录时间,一般十个天干经过六个循环十二 个地支经过五个循环,就形成一个完整的一百二十年的周期。在干支纪 月方面,用地支记录每个季度,其中冬至所在之季称子季,再下一个季称丑季,而立春所在之季就叫寅季等。

纯粹的地动律是一种非常直接易懂的人类历史遗留物品,无需了解到干支年度或任何其他复杂体系,只要知道阴曦日期和阳曦日即可应付生活中的所有事务。但由于国家必须有更精确、统筹全局的大型系统来管理时间,因此创造了干支紀時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干支紀年代、紀閏與紀日,這些都是為國家時間系統服务用的。而且,因为这个原因,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错误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生肖属相应该基于立春,并不是基于新旧年的交替点。而实际情况呢?答案可能就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或者说,是你自己的记忆深处,你是否能够回忆起那个特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