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述养生之要。先论顺其自然;后谈虽云养生,实则视生死为一。吾有涯于生命,而知无际限。在有涯随无涯,已足矣;已而知之,亦足矣。善行不求名位,恶行不逃刑罚。顺天自然法,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近者,即邻近之近也;缘者,即顺也;督者,即中也,如衣背缝间的裻衣所取义也。为善者必有美名,为恶者必有刑罚,所以善恶两忘乃能自超出乎刑名之外。但须常守吾心中的道理,不偏离善恶之间的界限。此与老子的“抱一”、“守中”相似,但朱子书皇极辩后非之未必是老子本意。
庖丁解牛以文惠君梁惠王为喻,以说明养生的道理。他手触牛肉肩靠牛体,用力却使肩部倾斜。他脚踏牛地膝蹼音响如膝柱,每次奏刀声响如乐曲,一丝不苟,无往而不中音,与桑林舞步合拍,是谓“狸字”,乐会时节,也是诸侯射义节日。
《左传》注:桑林即殷天子之乐,《礼记》:“射义,诸侯以狸首为节。”又曰:“狸首砉,乐会时也。”又曰:“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举此二乐章,以汤祷桑林牺牲身命,其余诸侯歌狸首射首不来朝砉,都在解牛事上取义。
文惠君赞叹其技艺说:“嘿!何等高明!”庖丁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刀法艺术,这就是技艺的极致。我开始解牛时,只看到牛肉,但三年之后,再也不见完整的牛形了,现在我用心感应,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官职和神意。”
目视官司视觉,有依自然条理开解身体。不切筋骨交结处苦梃切割未尝断,而况大骨更孤单!良庖每年换刀割肉,不曾切到骨头,大庖每月更换刀折断骨头,使刀损坏,现在我的这把十九岁的刀刃仍旧锋利如新发自磨石。这是因为使用间隔而不是厚度,再入细小空间,还剩余许多余地,因此十九年后的刃锋犹如初出硎石般锐利。
庖丁用力微弱,却恰好分开,如土委地提起立定,为之一顾,为之一思满志喜悦,然后藏匿好刀。文惠君称赞他说:“太好了!听你讲这些,我就能学到养生知识。”
公孙轩问他是否害怕难题,他回答说虽然自己确实很擅长处理这种情况,每当到了需要使用这把宝剑的时候,他都会感到紧张并警惕,因为过去没有直接眼睁睁看着,那些动作都是通过感觉来完成的。而现在虽然动作已经精准,但是感觉还是有点迟缓,就像游刃有余一样,对待事情总是保持谨慎和敬畏态度,从而避免了危险和失误,最终成功达到了他的目的,并且还能隐藏自己的技术,让人难以发现他的技巧,这正是一种真正的人格修养和智慧表现。
老聃去世后秦佚读经念诗悲伤三次号哭,然后出来询问是否对老聃表示哀悼?秦佚回答说这是对老聃朋友的一种哀悼行为。但如果这样做,那么他们就应该更加深情地表达自己的悲痛。如果只是简单地说几句或轻轻哭泣,那似乎不足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们显然是在遮盖真实的情感,更像是违背了天定的规律,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不符合古代价值观念的人类行为标准。在古代,如果人们能够按照这个方式来处理死亡,那将被认为是在逆反自然规律,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事情。此外,如果人们能够像这样的平静接受死亡,它们就会觉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变得意义模糊,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庆祝或悲伤的事情发生了。这正是帝王(指上帝)赋予人类的一种特性,让我们在适逢的时候活着,在适逢的时候离开世界,从而达到一种超脱尘世凡俗的心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