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不慕荣利。
一贫穷有志探求仙道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在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父母为了耕织为业,养家糊口。由于身瘦力弱,小时常病,这种生活环境和体质,使得孙思邈自幼就开始了寻找医疗方法的道路。他不仅聪明过人,每日能诵读千余字,而且对《老》《庄》及百家之说很感兴趣,还喜欢佛经。
二名传朝野著书传世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诏延请孙思邈。孙思邈应诏来到长安。在那里,他不仅参与撰写前代史书,也因为他的行医经验和学识,被宰相魏征请教。他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并会通古今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成为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三修炼丹成仙
在五台山中,他除了炼养气功还精心炼丹制药,以备将来为民治病。他吸取儒、佛精华,充实道教,为此他写了《丹经》、《摄生真录》、《福禄论》、《五兆算经》和《明堂经图》,还为《老子》、《庄子》作了注,为道教理论建树。
四遗产流传
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高宗患病,诏孙思邈入宫治疗。大雨之后,上元元年(公 元674 年),孫思廉打算订补 《千金要方》,借口患疾,请允还山。这一年冬天,由于身体健康,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发生,就平静地去世了。当时人们认为他可能已经成仙。而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流传着,对后来的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