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高深的王嗣琳犹如一株参天大树根深叶茂他的话语如同甘露滋润着人心让人们在他的指引下能够找到自己的修

王嗣琳道长:道教十大人物语录中的智慧之树

在陕西省陇县,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里,1914年3月15日,一位后来被称为王嗣琳的男子诞生了。他的名字是王碎五,号得一子,但他的人生选择却与众不同。在12岁时,他放弃了学业,与父母一起经商。然而,这段时光并未磨灭他的精神追求。他对道德和修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22岁的时候投身于道教。

1938年秋天,王嗣琳来到了西安八仙宫,在那里,他遇到了赵理忠高功主教,并参加了冬季的学习。此外,他还负责八仙宫中“磨头”的工作,每天两斗粮食都是他需要完成的任务。但即便如此繁重的工作,也不能阻止他继续学习《易经》、阴阳术数以及奇门遁甲等知识。

1942年,王嗣琳回到龙门洞,不仅习得了全真高功秘法,还从傅高善处学习《皇经》的诵持之法。此外,他还请教老修行及中医名师,以深入研究中医医学,为周围的人解除疾病之苦,以至于远近闻名。

1950年之后,王嗣琳住在楼观台,有寡欲澄心之志,对生活节俭自励。他研习丹经、子书,以及《群仙要语》和《龙门心法》,成为一代宗师。而对于同道友们来说,无论是授予他们《皇经》的法或者高功秘法,都由他亲自传授。

1978年的宗教政策开放后,王嗣琳再次回归到龙门洞道院任知客,与同伴们共度奋力整饰殿堂、重塑神像。他的严谨态度让香火焚烧更加壮观,而对待事务认真的态度,让元初就显现出积累功行之德。

1981年的春天,一系列重大活动使得人们更加认识到这位深藏不露的大师。当时,他主持楼观台说经台神像开光,以及华山玉泉院神像开光。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又参与了一些重要活动,比如在玉泉院举办了一场重要的陕西道教忏悼仪式,并且捐赠出了许多珍贵的地方秘籍和科仪范本。这无疑为当地乃至整个西北地区 道教文化 的恢复、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5年的春天,当他决定回到故乡千阳县青崖洞进行隐居生活时,其影响力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在那里,他不仅施茶舍药,还广结善缘,使得乡里的民众都对他赞颂有声。而就在这一年四月份,由于邀请而参加了陕西省道教协会筹备工作,是时候讨论如何促进陕西 道 教发展的情况。同时,在八仙宫中组织了一场祈福庆祥大斋胜会,其精致程度令人瞩目,被誉为典范之一。

随后的1986年春季,当三月古庙会举办期间,由于身体健康问题较多,不愿意接受治疗,所以决定将其委托给弟子任法玖与陈法永照顾,而自己则前往楼观台进行修养。一段时间后,即农历九月十一日七点钟,在家人朋友们拥簇下,最终以虚无涯尽的心境告别世间,以72岁高龄羽化登真,从此留下了一生的足迹及成就。最终归葬于楼观知事坟旁的一个墓地上,那里埋葬着这位以慈爱著称的大师——简直就是一个故事中的智慧之树,为世人所铭记。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