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时期的道教学者顾欢,自然中的道德境界代表。生卒年不详,字景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人,其父、祖皆业农。顾欢自幼好学,家贫,无力就学,乡中有学舍,他于舍壁后倚听。八岁时,即诵《孝经》《诗》《论语》。及长,笃志于学。当年二十余,就豫章雷次宗咨玄、儒诸义。
母亡,他据称水浆不入口者六七日,在庐墓次隐遁,不仕;于天台山聚徒开馆,受业者常近百人。在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时,被征为扬州主簿,并遣中使迎欢。他对待荣禄持拒绝态度,说:“臣志尽幽深,无与荣势,我自足云霞,不须禄养。”其“辨章治体”很受齐高帝之景仰。在东归之日,又赐尘尾、素琴。
永明元年(483),又诏征他为太学博士,但仍不就。这位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的事迹流传至今。他事黄老道,对阴阳书了如指掌,为数术多效验。在齐永明(483~493)中卒于剡山,当时年六十四岁。
在他的前半生里,他治儒学,并撰有《王弼易二系注》、《尚书百问》和《毛诗集解叙义》等著作。而在晚年的他,则服食事黄老,是上清派的信奉者和重要传人。陶弘景曾说:“孔璪贱时……始与顾欢、戚景玄、朱僧标等数人共相料视。”
顾欢还根据搜集到的杨、许真迹加以整理,并编纂成《真迹经》,其中包括了很多佚文。此外,他还撰有《上清源流经日》,陈国符认为是他所作。他是老子 学一大家,《南齐书·顾欢传》载他撰有《老子义纲》、《老子义疏_唐末道士杜光庭在论述前代诠疏笺注 《老子》的六十家时称:“梁朝陶隐居(弘景)、南齐顾欢,都明理身之道”,“顾欢以无为为宗”。
然而,有些历史记载显示了一些矛盾,如蒙文通先生证实了关于某些文献的作者身份,但也提出了其他疑问,比如一些题名为顾歡的作品是否确实由他创作?这场释道斗争,让人们认识到不同信仰之间存在着深刻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难以调和。但正是在这样的争议背景下,也孕育出了更多关于哲学思想交流和文化互鉴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