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归自然本性抛弃仁义枷锁 人物在读庄子马蹄时悟道家名言名句60条

复归自然本性,抛弃仁义枷锁——人物在读《庄子·马蹄》时悟道家名言名句60条

张永祥 《马蹄》开篇即描绘了马的本真:自由奔跑、饮食自如,生意悠然。伯乐一出现,便将这份自由牢牢束缚起来。庄子通过一连串激烈的动作,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残酷的伯乐治马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结果是“死者十二三矣”。这些伤痕累累的幸存者,只能在鞭子的驱使下苟延残喘。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伯乐的一句话:“我善治马!”人类自以为是,不曾想过其他生物的喜怒哀乐,更不曾考虑它们承受的苦难。

人作为万物灵长,却常以万物为己而生,以万物为己所用自居。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像伯乐这样善于识人的也无法适应动物天性的需求,而是用暴力去驯服,用“我善治”来使用暴力,使得动物丧失其本真的生命状态,变得只求生存,而不是追求个性和尊严。

庄子批判仁义,并非无端,他痛心于当世社会,对仁义有深刻理解。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也是一种警示。

韩愈感叹世间虽然有千里马,但缺乏像伯乐这样的识人,这些被发现并训练出来的大马往往沦落到奴隶手中,被迫与其他动物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天性,从而失去了作为生命应有的尊严和价值。这正如徐悲鸿笔下的那些没有羁绊,无拘无束地奔腾向前的野兽,它们展现出了真正的人类应该追求的情感与精神状态。

然而,在理想化的“至德之世”,人们既不会争夺财富,也不会贪图功名,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遵循自己的欲望,没有外界强加或精神上的约束,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事情,就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那个理想国一样,那里的人们生活在安静宁静中,没有纷争,没有差别,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样的理想社会正是庄子的逍遥思想体现。在这里,没有阶级分化,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且独立存在的。道德不是外部力量强加或内心情感驱动,而是一个人自然天性的表现,它超越了外界力量和文化影响,是一种内在地独立的心态表达。

面对混乱充满挑战与危机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找到那片纯净的心灵?是否还有几颗勇敢的心敢于踏上寻找真实自我的旅程?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家,如卢梭,他认为野蛮人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善,所以他们就不会做坏事,因为他们没有法律或者智慧来约束自己,只靠着简单纯粹的情感和直觉。但庄子却不同,他认为那些被称为“仁义礼”的东西不过是在尘世间的一种迷惑,是破坏原初淳朴与真实的事物。而圣人的出现才让人们学会了按照利益去行动。

因此,当我们阅读《庄子·马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解释,更应该深入思考它蕴含的哲学意义——对于自然、本质、本身以及人类关系之间探讨的问题,以及如何从繁忙和压抑中逃离回到更原始更接近本质的地位。这不仅关乎我们的个体成长,还关乎整个文明社会如何重回一个更加平衡、更加包容以及更加尊重每一丝生命本真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