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道教创始人,以其独特的个人本位思想和重生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老子八十一化中的“训阳子”这一化身的理解,以及与其他先秦哲士们的辩论中。
《庄子·杂篇·寓言》和《庄子·内篇·应帝王》中的描述显示,杨朱受教于老子前后,其待人接物方式有了显著变化,从盛气凌人的高高在上转变为谦逊低调。然而,关于杨朱身份和其重要性,我们通常仅了解一些成语典故,如“一毛不拔”,却往往误以为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而实际情况是,他提倡一种平衡观念,即社会与个体都不受损失,那样天下才会大治。
《列子·杨朱篇》,又称《达生篇》,是阐述杨朱思想的重要文本。在这部作品中,杨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保护自己的生命,不牺牲自己来帮助别人,也不让整个社会为了一个人的利益而牺牲。孟孙阳以此问责老聃、关尹,而禽滑釐则用相同的话题质疑大禹、墨翟。这场辩论表明了不同哲思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评价则极具争议性,他将杨子的理念简化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且批评它缺乏君父之义。但这种评价并不完全反映出杨子的全部立场,而是基于儒家的集体主义价值体系所做出的偏见判断。
至于被认为是道教创始人的话,这可能源于道教吸收了大量先秦文化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身修行实践中,其中包括养生思想,这些思想正好契合了杨朱对于保持个人生命真纯、不受外界干扰的主张。因此,可以说尽管历史资料有限,但通过散见于百家文献的记载,我们能够窥视到Yang Zhu 的学说的核心要旨,即重视个体生命质量,对外界影响持保守态度,并追求内心生活状态的一种平衡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