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中国最特别的民居展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在福建西南部的迷雾缭绕山谷中,一种独特的建筑物屹立,它由泥土层层堆砌而成,形状庞大、结构坚固,人们称之为土楼。福盛楼是一座直径77.42米的内通廊式圆形土楼,是目前已知直径最大的这种类型之一,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岩太村。

除了通常所想象的圆形外,土楼也有方形和多种混合形式。它们像散落在地平线上的几何符号,在梯田旁、溪水边或是整条山谷中形成了一条长达十余千米的连续城墙。初溪土楼群就是这样一个见证。

那些目睹过这些奇观的人们都对其赞不绝口。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曾说:“它就像是大地上盛开的大型蘑菇,又像黑色的飞碟从天而降,这真是不可思议。”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甚至将其誉为“中国最特别的民居”。

然而,对于外界来说,对这类建筑了解时间非常短暂。在1950年代时人们才知道这是客家人的住所,所以被称作“客家土楼”。随着时间推移,不仅是在漳州,还有广东梅州和潮州也发现了大量这样的建筑。现在已知总数高达2812座,并且新的发现仍在不断增加。

聪明的福佬人和客家人发明了这些建筑,但要建设如此规模巨大且数量众多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得益于他们海外贸易积累起来的大量财富,以及烟草种植业带来的丰厚利润,使得他们能够进行大规模投资,比如房地产投资,从而促进了这些独特建筑物的一系列风格百变。

这些古老而又壮丽的地标分布在闽西南与粤东北之间,如二宜楼、福裕楼、三扁四不圆的承启楼、八角形道韵樓、二心圆组成锦江樓及圆又方泰华樓等,每一座都是独一无二,其大小从13-14米直径到五层高都各有不同。

有些小型 土屋 直径只有4-5米,而一些则配备了周围的小院;有的内部嵌套小屋,有的是独立存在,或是与其他相互包裹;还有一些组成了“四菜一汤”,有的隐匿于山林间。而新建的小型土屋已经变得罕见,只剩下那栋夯起泥土墙壁见证着过去血与火中的往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