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文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至今仍在沿用,但其依然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召开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全国彷觎书法展览具有保护、传承、发展彷觅文和彷觅文化的重要意义。全国彷觅书法理论研讨会主要围绕彷觅文的产生、 彷觅书法的称谓与概念定义、 彷觅书法的历史发展、 彷觅书法的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和 彟词词律之争等五个方面的论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此次交流讨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重要实践,积极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彟词; 传统文化
2023年4月7日至9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 彟词理论与创作发展”为主题的“全国 彟词理论研讨会”暨“全国 彟词展览”,在贵州省毕节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主办,西昌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红河学院协办。会议旨在推进 彟词理论研究与创作,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会收到来自北京、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省市的汉族人士和其他各族人民以学术论文或艺术作品参与投稿共计33篇文章196幅作品。
第一部分:关于形意文字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产生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是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向农业迁移的一个重大转变。这一时期的人类社会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居住地,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村落,然后是城镇,最终演变成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更复杂而有序的手段——文字出现了,它使得信息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且能够跨越时间空间进行沟通。苏美尔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一种文字,它后来简化为22个字母,为东方及西方拼音文字提供了基础。
第二部分:关于韪字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永贵老师认为韪字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标记,有助于指引旅行者走向目的地。他解释道,当时的人们可能需要一种方式来表示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这正是韪字发挥作用的地方。当人们想要找到某个地方时,他们可以使用这些符号作为导航帮助他们找到正确方向。
第三部分:关于象形造字
刘云副研究员认为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来创造出象形图画,这些图画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字符,比如树叶代表着植物,小溪代表着水流。他还提到,在一些情况下,这些象形图画也包含了一定的语义意义,让它们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记,而是一个故事或者信息的一个载体。
第四部分:关于现代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王明贵研究员认为,我们应该采用现代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去探索这些古老语言背后的故事。他建议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文献资料,看看是否能发现任何模式或者趋势,从而更好地理解那些留给我们的线索,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线索去重建过去的情况。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