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书法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传承,但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展览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文与彝文化。研讨会围绕了五个方面:彝文产生、称谓与概念定义、历史发展、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传承与应用。
首先,关于彝文产生,其关系紧密相关于农业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苏美尔文字中,可以看到字母的演变,最终影响到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等其他文字系统。而中国则有甲骨文和金沙江流域苦荞驯化,与此同时形成了�6177年-2023年4月7日至9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 彝 文书法理论与创作发展”为主题的“全国 彷 文书法理论研讨会”暨“全国 彷 文书法展览”,在贵州省毕节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主办,西昌学院协办。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产生,而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苏美尔文字成为了东方及西方拼音文字的始祖,并通过演变形成了希腊字母,以及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等其他语言体系中的字符。这些字符最终也影响到了中国维吾尔、蒙古及满族等民族使用的一些独特文字系统。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向永贵老师认为从刻木记事到象形文字,再到表意文字最后是音节,这一过程反映出了一种逐渐复杂化但又保持某种基本简洁性的变化轨迹。此外,他还提到了阿布笃慕之前可能存在9000-10800年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多代人对知识遗产的积累及后续世代对其理解和再创造。
刘云副研究员指出了古彝文也是表意性质,但其构词方法主要依赖于象形图画来表示意思,如同汉字一样,有象形指事会意假借等不同的构词方式。不过,由于形声组合没有得到普遍运用,因此现代时期较少见。在他看来,将韪书作为总称不仅能够丰富内涵,也能使它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同时扩展外延,使之成为一个历史上的专有名词,从而将其置入整个发展历程中。
王明贵教授则提出了“韪書”的概念并进行了界定,即以秬族为写作工具或对象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线条组合形式——即作品,以及以此为欣赏或研究指导对象的心理学观念及理论。他认为1992年的首届全国秬族文字书法展是第一个提出“秬族文字书法”的概念,而1993年的楚雄师范学院成立了第一所“秬文书法研究会”,提出了“秬文书法”的概念。他还提到了《中国秬文选》及其序言者李乔对于这一领域做出的贡献,以及罗正富对于该领域分析提供的情感支持。这本《中国 秫 文选》并非仅限于作品层面的实证,更是深入探究了这个领域的问题,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大背景下进行了解读。
刘云教授进一步阐述说,“象形”、“意象”既是古 秫 文创制之初点,也是在造型上追求的一种方式,让每个符号都像是一幅图画般生动,让它们充满诗意,是 古 秫 文 的一大特色。此外,它们还是基于生理考量设计出来,不仅符合人们习惯,还符合科学原则,从文化角度看,它们不只是注音符号,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类精神财富,可以透过奇妙的手笔发现它们不可替代的人类价值。
卢拉伙老师则强调,在评估这门技艺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它具有对立统一美(平衡)、意味美(内容)、结构美(排列)、用笔美(笔触)以及全幅意境 美(整体感觉)的结合效果,这些都是评价任何一种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在他的看来,每一次尝试捕捉这种完善结合,都像是给予这门技艺新的生命力,比如麦吉木呷老师和阿牛木支教授,他们认为要想制作出更加精致漂亮的作品,就必须考虑结体布局间架这些细节元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水平。而他们还指出不同类型的小型偏旁也有各自独特的地方,如上下、中下、中右、小弯、大弯等多样化选择可以让手工艺品更加丰富多彩。但他们也知道,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极高的手腕稳定性、大力的控制能力以及心灵上的悟性,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这是非常难学的一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