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松口声,软过糯米羹;松源声,硬过棺材钉。从地理位置来说,松口和松源相隔不算远,但两者的语音差异却比较明显。松口声比“糯米羹”还要软,而松源声比“棺材钉”还要硬。
倘若从整个梅州来说,哪里的客家话最硬呢?恐怕十之八九的梅州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五华话”。因为“五华阿哥硬打硬”,而且五华是远近闻名的石匠之乡,“打石头”是一种力气活,只有健壮的硬汉能够胜任。
我们知道,五华历史上特别多的是坚韧、强悍的石工和石匠,这些特质也被延伸到了他们语言上的个性上来。旧时关于五华石匠的图片记录显示了他们无畏挑战、坚毅奋斗的情操。
兴宁虽然毗邻五华,但两地客家话也有所不同。尽管存在差异,但兴宁和梅县人的方言在抑扬顿挫方面还是基本一致。这可能是为什么大多数客家人不会觉得兴宁话“硬”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天生开朗幽默、口才好。
那么,在这个世界中又该如何定义哪里的客家话最为温柔呢?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绕绕韧韧的梅县“松口声”。 松口声音调优美,与旋律丰富的山歌紧密相连,让人听后如沐春风般心情舒畅。
一种方音是否为“软”或“硬”,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的声音特点,还受孕育这门语言(方音)的土地历史、经济及个人主观印象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在这个由历史与文化交织成网的地盘上,每一个声音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色彩,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